November 19, 2020

不孕症權威陳信孚大腸癌逝!40歲是關鍵年,及早檢查+3類食物預防


不孕症權威陳信孚大腸癌逝!40歲是關鍵年,及早檢查+3類食物預防

生殖醫學界「專家中的專家」待人溫和,罹癌後仍堅持看診

大腸癌可潛伏10年,40歲是關鍵期

你可能以為便秘代表著大腸癌前兆,實際上腹瀉等異常都是腸癌警訊,請看下一頁完整解答

【早安健康/余宗翰報導】不孕症權威、台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陳信孚前(17)天晚上6點左右因癌症病逝,享壽60歲,醫界紛紛感嘆陳醫師的離世是生殖醫學領域的一大損失。根據《蘋果即時》,消息人士指出陳醫師所罹患的正是連12年蟬連十大癌症之首的大腸癌。長期致力於生殖醫學的陳信孚醫師因為在生殖醫學的貢獻屢屢登上國際知名期刊,例如2007年他成功從人類胚胎幹細胞中培育出可經誘導、分化成卵子的卵泡組織,為全球首次創舉,榮登《Human Reproduction(人類生殖)》雜誌2月份封面,他所做的突破有望讓缺乏卵子的不孕婦女藉由這項「人造卵」技術,製做與自己基因相同的卵子來生育下一代。根據《聯合新聞網》,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陳信孚醫師其實已生病一段時間,但生病期間仍非常關注在生殖醫學,他的離開是醫學界重大的損失。台大醫學院基因體暨蛋白體醫學研究所所長陳沛隆也在臉書上表示心中的不捨,表示陳信孚醫師是多能幹細胞、生殖醫學以及不孕症婦產科領域中「專家中的專家」。而根據《三立新聞網》,與陳信孚醫師同為台大婦產部生殖內分泌科醫師的楊政憲表示,陳信孚在不孕症的研究相當豐碩,臨床評價也相當良好,而且雖然他知名度高、但待人相當客氣,是個專業又溫和的學者,相當受患者歡迎。就他所知,陳信孚醫師罹癌後,專心治病之餘仍保留台大門診,繼續為病患看病。楊政憲醫師說,「台大婦產部這麼多年有他共事,是我們的幸福。」圖片來源/陳信孚醫師臉書大腸癌已連續12年奪得十大癌症第一名寶座,由此可見它的可怕,但大腸癌跟大部分的癌症一樣,只要及早發現、治療,存活率並不低。大腸癌第一期的5年存活率高達9成,第二期則減少至50~70%,第三期降至3成以下,第四期存活率則變成極小的1%。根據書田診所衛教資訊,大腸癌的潛伏期長達10年,在40歲時是關鍵期,此時檢查出來的狀況大多只是息肉,患者可選擇切除避免惡化,因為大腸癌大多發生在50歲以後,所以及早檢查出息肉後最好還是每1~2年接受一次糞便潛血檢查。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邱展賢提到,大腸癌的癌前病變或早期的大腸癌腫瘤沒有症狀,必需接受篩檢才能發現,對於高危險族群(比如曾有慢性大腸炎、肥胖者、排便有血絲者、有家族病史的人)來說,即便沒有症狀,年過40歲後仍應尋求醫師進行風險評估。有家族病史(一等親:父母、兄弟姊妹患有大腸癌或大腸息肉)的人,40歲時應安排一次大腸鏡檢查,如果沒有發現息肉,可每年做一次糞便潛血檢查,追蹤3~5年若都是陰性,仍建議再做一次大腸鏡檢查,或至少10年內必需再檢查一次。其他高危險族群也應定期就醫評估是否需要大腸鏡檢查,當大腸鏡檢查發現有息肉時,醫師會建議切除息肉來降低大腸癌風險,之後視息肉切除前的大小、多少、位置、病理檢查結果,以及息肉切除有沒有乾淨等,來評估大腸鏡追蹤的頻率。

曾嶔元/口腔細菌「具核梭桿菌」竟然和大腸癌有關!

文/曾嶔元

好的細菌對身體有益,譬如有些可分解養份方便人體吸收,有些則協助製造腎上腺素、皮質醇、血清素、γ-氨基丁酸等,協助體內荷爾蒙的平衡。帕金森氏症的病人常常在其口腔和腸道出現不足量的普氏菌,這或許可以部分解釋為什麼帕金森氏症的病人腦中的多巴胺量不足之因。相反地,口腔内也有許多對健康有害的細菌,例如導致牙齦病變的具核梭桿菌、牙周病主要致病菌牙齦紫質單孢菌、導致蛀牙的變種鏈球菌、單純疱疹病毒和白色念珠菌等。

眾所皆知口腔衛生不佳的人有較高的風險得到牙齦疾病。牙齦炎是牙齒表面上的菌斑引起的牙齦發炎。牙周病是一種低度而慢性的發炎。它是由致病菌引的牙齦發炎,可導致骨質流失、沾黏性喪失、牙齒鬆動甚至喪失。除非定期看牙醫,牙周病常不被人察覺,也常常不會造成不適。美國疾管局的統計,約 47% 的人有牙周病,而 65 歲以上的人約 70% 罹患牙周病。最近幾年的研究發現,口腔的細菌除了能夠引起阿茲海默症外,也和身體許多疾病有關。

2011年分別有三組有科學家同時研究「大腸直腸癌」和「遠離癌症之正常大腸組織」。比較這兩組樣本的腸道菌叢後發現,大腸直腸癌的樣本有一個共同處,那就存在大量的具核梭桿菌基因。2014 年有研究發現,具核梭桿菌竟然是「穴居在」大腸癌細胞中。也就是說這些細菌住在大腸癌中,不過是在癌細胞的外面。研究發現,有一半的大腸直腸癌可找到這種細菌的存在,而且令人驚訝的是腫瘤發生肝轉移時,這種細菌也跟著出現在轉移的癌症組織中。

研究人員發現,原發的大腸直腸癌和肝臟轉移癌相隔兩年,但是出現在肝臟癌組織的細菌是原先就感染在大腸癌上面的,並不是後來才感染得到的。換句話說,如果原先的大腸癌沒有感染這種細菌,那麼肝臟的轉移癌也不會有這種細菌。

書名:《精準醫學:早期預防癌症,破解基因迷思對症下藥》作者:曾嶔元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時間:2020年10月09日

研究人員認為,這種細菌顯然是隨著大腸癌一起轉移到肝臟的。這是否表示,這種細菌是大腸癌的一部分?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科學家做了一項有趣的實驗。他們把這個感染具核梭桿菌的大腸癌接種到老鼠身上,讓這個癌組織長大後,再切一小塊移植到另外一隻老鼠身上。如此重複四次,到了第四隻老鼠身上後,還是可以從這個移植的大腸癌內發現這種細菌。這細菌和癌細胞可是黏得緊啊!

更有趣的是,當科學家用殺菌劑「甲硝唑(metronidazole)」治療移植的老鼠後,具核梭桿菌被殺死了,腫瘤的生長也跟著減緩了。相反地,用紅霉素當作對照組(紅霉素無法殺死具核梭桿菌),則可以發現,腫瘤的生長不受影響。顯然具核梭桿菌可提供某種大腸癌需要的東西。雖然目前還不清楚,但是具核梭桿菌的確在大腸癌的發生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本文摘自 時報出版 所出版的《精準醫學》。

台大產科名醫陳信孚罹大腸癌 看診到最後一刻!昨病逝享壽60歲

(新增:罹患大腸癌)

不孕症權威、台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陳信孚昨(11/17)晚6時許因癌症病逝,消息人士證實他罹患的是大腸癌,讓醫界紛紛感嘆生殖醫學領域蒙受重大損失。陳在2007年領先各國、成功從人類胚胎幹細胞中培育出將可經誘導而分化成卵子的卵泡組織,是全球首度自幹細胞培養出生殖細胞,讓缺乏卵子的不孕婦女,未來可望經由這類「人造卵」,訂做與自己基因相同的卵子以生育下一代。

台大胚胎幹細胞的研究領先世界,幕後推手是名字讓人感覺很「幸福」的陳信孚,他參與的研究以往屢屢登上國際知名期刊,曾因首度自幹細胞培養出生殖細胞的傲人研究成果,在2007年榮登世界知名《Human Reproduction(人類生殖)》雜誌2月號封面,造福全球不孕女性,而當年談到箇中艱辛,育有2子的他曾說:「養這些細胞比養自己小孩還辛苦!」

陳信孚研究幹細胞培養出生殖細胞的過程,長達1年多的時間,細心呵護培養皿中的胚胎幹細胞,購置專門的培養箱來保存,並嘗試添加各種培養液和生長因子,嚴格控制濕度、二氧化碳等,他當時說:「真是比養孩子更用心。」、「每天下午,我都抱著期待來實驗室看這些『孩子』,但經常是失望的。」

今年60歲的陳信孚從事不孕症治療數十年,待人親切,很多女病患成功懷孕生子後會寫卡片給他致謝。也許是因為名字取得好,陳信孚的接生生涯也特別順利,被台大產房資深護理師暱稱為「Lucky」。

根據消息人士說法,陳信孚得的是大腸癌,約3、4年前經檢查得知罹癌,當時病情已非早期,隨即接受多種治療,原本狀況維持得不錯,約半年前開始不穩定,但始終掛念患者, 一直維持門診,到1、2個月前因為實在撐不住,門診才喊停。

消息人士說,陳信孚平時和同事、患者相處都融洽,雖然在生殖醫學界是大老,做人卻沒有架子,尤其對病人照顧無微不至,幾乎是看診看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的走實在令人相當惋惜。

國泰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賴宗炫則不捨說,陳信孚是不孕症領域的知名學者典範,在學術研究和教學方面貢獻良多,且儘管已是權威學者,陳仍不改風趣幽默個性,謙虛又平易近人,也很願意教導後進,他常與陳一起出國開會,陳既是他的老師,也像朋友。

賴宗炫表示,陳信孚養病期間仍積極參與台灣生殖醫學會的會務,研討會上認真提供建言,看得出他對自己專業的領域非常投入、充滿熱情,昨晚大家接獲他病逝的消息,都感到相當難過。(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回到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