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不孕症權威陳信孚 17日傍晚癌逝
台大醫學院基因體暨蛋白體醫學研究所擔任教授兼所長、不孕症權威陳信孚昨天晚間六時許,因癌症辭世,醫界紛紛哀悼,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陳所長已經生病一段時間,但生病期間仍非常關注在生殖醫學,他是一位謙謙君子,他的離開是醫學界重大的損失。
長期致力於生殖醫學的陳信孚與台大醫院前院長何弘能等人,於2007年發表體外成功將人類胚胎幹細胞分化出具生殖能力的卵泡組織研究,替卵巢功能不佳的女性,仍有機會可以求子;吳明賢表示,陳信孚在生殖幹細胞領域表現卓越,同時也是婦產科的教授,生病的這段期間,各方都非常關心他的健康,台大醫院則是盡全力給予治療,昨天的消息也讓人感到相當遺憾。
台大醫學院基因體暨蛋白體醫學研究所所長陳沛隆昨天也在臉書上抒發對陳信孚所長離開的不捨,他提及陳信孚醫師是多能幹細胞、生殖醫學以及不孕症婦產科領域中「專家中的專家」。
他於臉書表示,陳信孚所長是一位專業、正直、真心、關心、認真而且優雅的紳士,也因此把基蛋所孕育出一些他的味道,有他這麼多年的帶領,是我們的幸福,也是我們的驕傲。
不孕症權威陳信孚大腸癌逝!40歲是關鍵年,及早檢查+3類食物預防
生殖醫學界「專家中的專家」待人溫和,罹癌後仍堅持看診
大腸癌可潛伏10年,40歲是關鍵期
你可能以為便秘代表著大腸癌前兆,實際上腹瀉等異常都是腸癌警訊,請看下一頁完整解答
【早安健康/余宗翰報導】不孕症權威、台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陳信孚前(17)天晚上6點左右因癌症病逝,享壽60歲,醫界紛紛感嘆陳醫師的離世是生殖醫學領域的一大損失。根據《蘋果即時》,消息人士指出陳醫師所罹患的正是連12年蟬連十大癌症之首的大腸癌。長期致力於生殖醫學的陳信孚醫師因為在生殖醫學的貢獻屢屢登上國際知名期刊,例如2007年他成功從人類胚胎幹細胞中培育出可經誘導、分化成卵子的卵泡組織,為全球首次創舉,榮登《Human Reproduction(人類生殖)》雜誌2月份封面,他所做的突破有望讓缺乏卵子的不孕婦女藉由這項「人造卵」技術,製做與自己基因相同的卵子來生育下一代。根據《聯合新聞網》,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陳信孚醫師其實已生病一段時間,但生病期間仍非常關注在生殖醫學,他的離開是醫學界重大的損失。台大醫學院基因體暨蛋白體醫學研究所所長陳沛隆也在臉書上表示心中的不捨,表示陳信孚醫師是多能幹細胞、生殖醫學以及不孕症婦產科領域中「專家中的專家」。而根據《三立新聞網》,與陳信孚醫師同為台大婦產部生殖內分泌科醫師的楊政憲表示,陳信孚在不孕症的研究相當豐碩,臨床評價也相當良好,而且雖然他知名度高、但待人相當客氣,是個專業又溫和的學者,相當受患者歡迎。就他所知,陳信孚醫師罹癌後,專心治病之餘仍保留台大門診,繼續為病患看病。楊政憲醫師說,「台大婦產部這麼多年有他共事,是我們的幸福。」圖片來源/陳信孚醫師臉書大腸癌已連續12年奪得十大癌症第一名寶座,由此可見它的可怕,但大腸癌跟大部分的癌症一樣,只要及早發現、治療,存活率並不低。大腸癌第一期的5年存活率高達9成,第二期則減少至50~70%,第三期降至3成以下,第四期存活率則變成極小的1%。根據書田診所衛教資訊,大腸癌的潛伏期長達10年,在40歲時是關鍵期,此時檢查出來的狀況大多只是息肉,患者可選擇切除避免惡化,因為大腸癌大多發生在50歲以後,所以及早檢查出息肉後最好還是每1~2年接受一次糞便潛血檢查。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邱展賢提到,大腸癌的癌前病變或早期的大腸癌腫瘤沒有症狀,必需接受篩檢才能發現,對於高危險族群(比如曾有慢性大腸炎、肥胖者、排便有血絲者、有家族病史的人)來說,即便沒有症狀,年過40歲後仍應尋求醫師進行風險評估。有家族病史(一等親:父母、兄弟姊妹患有大腸癌或大腸息肉)的人,40歲時應安排一次大腸鏡檢查,如果沒有發現息肉,可每年做一次糞便潛血檢查,追蹤3~5年若都是陰性,仍建議再做一次大腸鏡檢查,或至少10年內必需再檢查一次。其他高危險族群也應定期就醫評估是否需要大腸鏡檢查,當大腸鏡檢查發現有息肉時,醫師會建議切除息肉來降低大腸癌風險,之後視息肉切除前的大小、多少、位置、病理檢查結果,以及息肉切除有沒有乾淨等,來評估大腸鏡追蹤的頻率。
台大權威陳信孚大腸癌逝 40歲後最要小心3件事 - 生活
不孕症權威、台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陳信孚11月17日辭世,享壽60歲,引起醫界震驚。有消息人士證實,陳信孚因罹患大腸癌病逝,由於大腸癌已連續12年蟬連十大癌症之首,包括藝人豬哥亮、賀一航、李國修等人都是因為大腸癌病逝,專家表示,大腸癌潛伏期可長達10年,尤其40歲是關鍵期,有3大指標可觀察腸癌警訊,一定要注意。
根據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邱展賢在官網衛教資訊中指出,大腸癌跟大部分的癌症一樣,只要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存活率並不低,但40歲以後一定要注意下列三件事:
- 息肉
大腸癌通常發生在50歲以後,但大腸癌的潛伏期可長達10年,因此40歲時是關鍵期,此時若檢查出息肉絕不可輕忽,可選擇切除,以免惡化,且最好每1~2年接受一次糞便潛血檢查。
- 慢性病或家族病史
一等親包括父母、兄弟姊妹若患有大腸癌或大腸息肉,40歲時應安排大腸鏡檢查,並每年做一次糞便潛血檢查,追蹤3~5年,10年內必必須再做一次大腸鏡檢查。此外,有慢性大腸炎及肥胖者,即便沒有症狀,年過40歲後仍應尋求醫師進行風險評估。
- 排便習慣
當排便習慣突然改變,包括常便祕、腹瀉、糞便帶血,或上完大號後總覺得大不乾淨、體重減輕、糞便變得越來越細…等,都有可能是腸癌前兆,若情況持續沒有好轉,最好盡早就醫檢查。
中天新聞 大腸癌為癌症之首! 賀一航、豬哥亮因此病過逝
(中時新聞網)
回到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