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ruary 24, 2022

立陶宛將實施緊急狀態 要求啟動北約第四條款


立陶宛將實施緊急狀態 要求啟動北約第四條款

img]

立陶宛總統瑙塞達(Gitanas Nausėda)。(圖:Gitanas Nausėda/FB)

在俄羅斯軍隊對烏克蘭發動空中和地面攻擊後,歐盟(EU)和北約(NATO)成員國立陶宛今天(24日)表示,該國將實施緊急狀態。

擁有280萬人口的立陶宛是前蘇聯加盟國,位置上與俄羅斯和白俄羅斯接壤。

立陶宛總統瑙塞達(Gitanas Nausėda)在國防委員會會議後說,「今天我將簽署一項實施緊急狀態的法令。」他並補充說,「立陶宛將要求啟動北約第四條,在此條約下,如果有聯盟成員受到威脅將提供緊急磋商。」

今天上午,與烏克蘭接壤的波蘭也正式提出了類似要求。波蘭也是歐盟與北約成員。

一名北約發言人說,北約30個成員國的大使原定要在今天上午於布魯塞爾舉行緊急會議。

在2014年俄羅斯從烏克蘭吞併克里米亞(Crimea)後,北約向波蘭和波羅的海國家部署軍力,並在最近進行增援。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俄烏黑天鵝嚇趴台股 證交所:勿過度恐慌

俄羅斯軍方:莫斯科支持的烏東叛軍正向前推進、攻佔領土

俄烏開戰股匯雙殺 新台幣重貶1.39角

不惜武力入侵 看懂俄羅斯為何不讓烏克蘭加入北約

img]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北約是什麼樣的組織?烏克蘭爭取加入為何激怒俄羅斯?中央社帶您看懂北約如何面對冷戰後全球秩序新挑戰。(圖取自北約網頁nato.int)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網站22日電)俄羅斯21日宣布承認烏東兩個親俄的分離主義共和國,並派俄軍入境「維和」。英美認為這就是進攻烏克蘭,將開始制裁俄國。這場紛爭的導火線是烏克蘭爭取加入北約(NATO),俄羅斯強烈反對,警告北約不得納入烏克蘭。究竟北約是什麼樣的組織?烏克蘭爭取加入為何激怒俄羅斯?中央社整理重要事件,帶您看懂北約如何面對冷戰後全球秩序新挑戰。

冷戰美歐防堵蘇聯 提供歐洲核武保護傘

美、英、法等12國1949年在華府簽署「北大西洋公約」,明定成員國之一若受到攻擊,視為對全體成員國的攻擊,體現「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概念。一旦發生武裝攻擊,北約成員國可出兵防衛,恢復並維持北大西洋區域安全。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sation,縮寫NATO)的軍事組織架構在1950年韓戰爆發後確立,並規劃美軍常駐歐洲,之後隸屬北約的歐洲盟軍最高司令皆由美軍將領擔任。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sation,縮寫NATO)的軍事組織架構在1950韓戰爆發後確立,至今已有30成員國。(中央社製圖)

蘇聯解體 北約東擴

1991年蘇聯解體,為了對抗北約而成立的共產國家軍事同盟「華沙公約組織」隨之解散。1999年,波蘭、匈牙利、捷克等國加入北約。縱使莫斯科警告北約不要准許前蘇聯加盟國加入,北約仍在2004年納入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斯洛伐克。至今北約已有30成員國。

冷戰結束後,北約的任務擴展到反恐和飛彈防禦的作戰。

2001年911事件發生後,北約首次行使條約第5條「成員互保」,於2003年進攻阿富汗,展開歐洲境外首次軍事行動。2010年,北約推出歐洲飛彈防禦系統計畫,在波蘭與羅馬尼亞部署陸基型飛彈攔截系統「陸基神盾」,以反制來自伊朗的威脅;此舉更加深俄羅斯對北約東擴的疑慮。

俄羅斯擔心,若 烏克蘭 烏克蘭小百科 首都:基輔

官方語言:烏克蘭語

幣制:荷林夫納

人口:約4773萬(2022年1月)

宗教:東正教及天主教

各族人口占比:烏克蘭族77.8%、俄羅斯族17.3%,其他少數民族4.9%。 地處歐洲東部,面積60.36萬平方公里,東西長1300公里、南北長900公里。南臨亞速海和黑海,陸上東北接俄羅斯,北鄰白俄羅斯,西連斯洛伐克、波蘭和匈牙利,南與摩爾多瓦、羅馬尼亞接壤。 實行三權分立的共和制,總統為代表國家的最高元首,以直接民選產生,任期為5年;內閣為行政機關,向總統負責。議會稱為「最高拉達」,是國家最高立法機關,成員由直接民選產生,任期4年。 採行多黨制,截至2020年1月,註冊登記政黨共349個。 資料來源:外交部、維基百科 看更多 關閉 與另一前蘇聯加盟國喬治亞加入北約,西方盟國及美軍形同可直接與俄羅斯接壤,北約盟國可動員的軍力對俄羅斯將造成國土威脅。但美國與盟國堅持北約的開放原則,拒絕俄國的要求,在地緣政治上持續角力。

2014年烏克蘭危機爆發後,北約已在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及愛沙尼亞部署多國戰鬥部隊,總兵力約5000人。(中央社製圖)

北約成烏克蘭緊張導火線

俄羅斯在強人蒲亭領導下,作風越趨強硬。2014年烏克蘭危機爆發後,北約已在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及愛沙尼亞部署多國戰鬥部隊,總兵力約5000人,由美、英、加、德領導,其他北約成員國輪調軍力。根據統計,北約可動員兵力將近350萬人。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表示,加入北約才能「保障國家安全」,並把加入歐盟和北約作為國家基本方針寫入憲法。但蒲亭警告,若烏克蘭加入北約,俄羅斯不排除採取軍事行動保衛國安。因應俄烏情勢,美國也增派兵力到波蘭和羅馬尼亞等國。

不過,歐盟有4成天然氣需求仰賴俄羅斯進口,成為蒲亭牽制歐洲大國的籌碼,也考驗北約盟友之間的團結。

北約成員國各有盤算 中國崛起考驗團結

近年來,中國在歐洲大舉投資基礎建設、與俄國進行聯合軍演。2021年,北約舉辦拜登上任後首次高峰會,報告指出中國構成「系統性挑戰」。北約秘書長史托騰柏格受訪時多次警告中國離北約愈來愈近。

不過,北約各國對中國崛起的態度分歧。美國欲鞏固全球的領導地位,視中國崛起為威脅,但歐洲與中國沒有直接的地緣政治衝突, 德國把中國視為貿易夥伴;對波蘭、立陶宛等中東歐國家來說,俄羅斯才是最大的威脅。

北約30個成員國,各自盤算不同。法國傳統上強調歐洲自主,拒當美國的附庸,退出北約40多年,直到2009年才重返北約。2018年川普未事先知會盟友就從敘利亞撤軍、2019年土耳其向俄羅斯採購S-400防空飛彈系統,氣得法國總統馬克宏重話批評北約「腦死」,都讓北約團結合作的形象蒙上陰影。

面對俄羅斯武力威脅和中國日益增加的影響力,北約盟國遭遇更多新型態挑戰。法國策略研究基金會研究員(FRS)波恩達茲(Antoine Bondaz)先前接受中央社專訪時強調,北約的關係基礎並未受到質疑,歐洲仍視美國為保障安全不可或缺的夥伴,結盟依舊穩固。(編輯:劉千綾)1110222

【鏡論】北約條款與台獨黨綱

img]

烏克蘭局面持續緊張,劇情每天有變,頭一天似乎峰迴路轉,第二天又雪上加霜。美國總統拜登始終鐵齒鋼唇,預言俄羅斯定然入侵;俄國國營媒體則嘲笑拜登,說根本沒這回事。到底打或不打,截至目前為止,還沒上演大結局。不過是和是戰雖然未定,戰火根源卻是清楚明白:和戰關鍵,在於烏克蘭是否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北約,以美國為首,歐洲差不多像樣的國家,皆為旗下會員國。這組織,擺明了就是與當年蘇聯、如今俄羅斯對著幹。俄羅斯臥榻之旁,豈容美國同睡打鼾?在遠東地區,美國在日本、南韓都有軍事基地,直窺俄羅斯後門。不過,有中共、北韓在那兒擋著,替俄羅斯看家護院,保著俄羅斯平安。

歐洲這兒,俄羅斯西北邊鄰居瑞典、芬蘭,雖然親西方,但都沒加入北約。西邊波羅地海三國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雖是北約盟國,但不足為患。要命的是,西南邊大國烏克蘭修改憲法,將「加入北約」入憲。是可忍,孰不可忍?於是,俄羅斯興兵犯界,大軍三路包抄,弄出眼前這「圍而不攻」的危機。

烏克蘭再遲鈍、再麻木,還不至於落入農曆7月15蓋頭鰻地步,死到臨頭,還不自知。於是,該國總統澤倫斯基上星期說了,說他很後悔,在把「加入北約」寫進憲法之前,沒弄個全民公投,問問民意。於今之計,總統先生只好說:「烏克蘭加入北約的實現機率微乎其微,只是夢想而已。」希望就此穩住俄羅斯,擋住大鼻子天兵天將入侵。

「對歐洲而言,這是黑暗的一天」 烏克蘭戰爭爆發,歐盟與北約齊聲譴責普京-風傳媒

img]

俄羅斯總統普京24日宣佈對烏克蘭採取特殊軍事行動後,烏克蘭境內多個城市遭到砲擊。西方國家領導人齊聲譴責俄國入侵,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表示,歐盟將追究俄羅斯對烏克蘭「無理」襲擊的責任,「在這黑暗時刻,我們與烏克蘭和無辜的男女老少同在,他們正面臨這種無端的襲擊和對生命的恐懼,我們將追究克里姆林宮的責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歐盟對俄羅斯的第一輪制裁於23日生效,但有鑑於事態升級,歐盟領導人24日白天將在布魯塞爾舉行緊急峰會。歐盟承諾將向烏克蘭提供財政和人道主義援助,歐盟領導人共同聲明指出:「我們呼籲俄羅斯立即停止敵對行動,從烏克蘭撤軍,並充分尊重烏克蘭的領土完整、主權和獨立。這種使用武力和脅迫的做法在21世紀是沒有立足之地的。」

We strongly condemn Russia´s unjustified attack on Ukraine.

In these dark hours, our thoughts are with Ukraine and the innocent women, men and children as they face this unprovoked attack and fear for their lives.

We will hold the Kremlin accountable. — Ursula von der Leyen (@vonderleyen) February 24, 2022

北約(NATO)秘書長史托騰柏格(Jens Stoltenberg)表示,俄羅斯的行為嚴重違反國際法,對歐洲與大西洋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我強烈譴責俄羅斯對烏克蘭的魯莽襲擊,這使無數平民的生命處於危險之中,」他說,盟國現在將開會討論俄羅斯侵略行動應負的後果。史托騰柏格並召集北約30國大使緊急會商。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也發表了回應,呼籲普京把軍隊帶回俄羅斯,不要允許在歐洲開始這場可能是本世紀初以來最嚴重的戰爭。古特雷斯表示,這場衝突不僅對俄烏雙方都是毀滅性的,對全球經濟的影響甚至是無法預見的。

立陶宛總理希莫尼特(Ingrida Simonyte)呼籲國際社會針對俄羅斯採取「強而有力的聯合行動」。「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的外交部發表聯合聲明,「以最強烈方式譴責俄羅斯對獨立、和平民主國家烏克蘭的公然大規模侵略」,譴責俄羅斯「對烏克蘭人民犯下的罪」。波蘭外交部也在一條推文中譴責俄羅斯的行為,敦促莫斯科「立即停止一切軍事行動並恢復外交管道」,現在數百萬人的生命岌岌可危。

英國首相強森(Boris Johnson)在推特上表示,對烏克蘭發生的可怕事件感到震驚,他已與烏國總統哲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 )「討論了下一步行動」,「通過對烏克蘭發動這次無端襲擊,普京總統選擇了一條流血和破壞的道路,英國和我們的盟友將對此做出果斷的反應。」

I am appalled by the horrific events in Ukraine and I have spoken to President Zelenskyy to discuss next steps.

President Putin has chosen a path of bloodshed and destruction by launching this unprovoked attack on Ukraine.

The UK and our allies will respond decisively. — Boris Johnson (@BorisJohnson) February 24, 2022

德國政府發言人說,總理蕭爾茨(Olaf Scholz)也已經與哲連斯基交談,向他保證德國將與烏克蘭團結一致。蕭爾茨嚴厲譴責俄羅斯對烏克蘭的襲擊,「對烏克蘭而言是恐怖的一天,對歐洲來說是黑暗的一日」。「歐洲發生了一場地面戰……這是公然違反國際法,」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Robert Habeck)在一份聲明中說,「對俄羅斯來說,這次襲擊將產生嚴重的政治和經濟後果。」

先前為俄烏外交談判到處奔走斡旋的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指出,俄羅斯必須「立即」結束在烏克蘭的軍事行動,法國強烈譴責俄羅斯決議對烏克蘭開戰,「法國與烏克蘭團結一致,也和烏克蘭人民站在一起,並會與夥伴和盟友一起終止這場戰爭。」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表示,日本政府強烈譴責俄羅斯單方面的侵略行為。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表示將於24日與七大工業國集團(G7)盟友開會,製定針對俄羅斯的更嚴厲制裁。

Brandenburg Gate in Berlin is lit up in colors of the national flag of Ukraine. pic.twitter.com/gySL0sWSe0 — Benjamin Alvarez (@BenjAlvarez1) February 23, 2022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在這場烏克蘭危機中,美國和北約並不無辜

img]

爆發像烏克蘭這樣的重大衝突時,記者們總會自問:「我應該待在什麼地方?基輔?莫斯科?慕尼黑?華盛頓?對這次衝突而言,我的答案是這些地方都不對。理解這場戰爭唯一的地方,在俄羅斯總統普丁的腦袋裡。普丁是自史達林以來最強大、最不受約束的俄羅斯領導人,這場戰爭的時間選擇是他的野心、戰略和不滿的產物。

話雖這樣說,但美國並不能完全擺脫火上澆油的責任。

此話怎講?對於烏克蘭追求脫離他勢力範圍的目標,普丁既視為一個戰略損失,也視為一種個人和國家的恥辱。普丁在週一的講話中的確表示,烏克蘭沒有要求獨立的權利,而是俄羅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血緣和家庭的紐帶把我們與」烏克蘭人民「聯繫在一起」。這就是為什麼普丁對烏克蘭自由選舉產生的政府發起的攻擊,給人的感覺像是地緣政治上的名譽殺人(honor killing)。

俄羅斯總統普丁週一發表講話。 Pool photo by Aleksey Nikolskyi

這是一種險惡的、發自內心的東西。儘管如此,這背後有個相關的故事。普丁對烏克蘭的依戀不只是出於神秘的民族主義。

在我看來,有兩根給這場火添柴的巨大木頭。第一根是美國考慮欠周的決定,即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後——其實是儘管蘇聯已解體——做出的擴大北約的決定。


回到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