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ember 17, 2020

兒子偷買萬元球鞋 侯昌明爆氣:你有什麼資格


兒子偷買萬元球鞋 侯昌明爆氣:你有什麼資格

兒子偷買萬元球鞋 侯昌明爆氣:你有什麼資格

侯昌明在錄影時得知兒子偷偷買了上萬元球鞋,氣得當場變臉。(翻攝自同學來了YT)

侯昌明節儉出名,日前帶著兒女上節目《同學來了》,女兒侯塞蕾突然爆料弟弟KenKen偷偷買了一萬多塊的球鞋,全家只有侯昌明不知道,還向他謊稱是跟同學借來穿的,侯昌明聽了當場變臉,來賓們紛紛上前安撫。

侯昌明說兒子很愛買鞋,「我永遠壓著他,因為你們現在有什麼資格買一萬多塊的布鞋?」兒子指出班上有同學還穿兩萬多塊的球鞋,侯昌明聽了更氣憤說:「那是他家的事情!」

侯昌明夫婦和一對兒女感情相當好,將安排他們到台中求學。(翻攝自侯昌明粉專)

侯昌明省錢出了名,還曾被丈母娘在節目上爆料連牙線、衛生紙都要重複使用,像是曾雅蘭剔完牙要把牙線丟掉,都會被他喝斥說「很浪費,拿來我剔。」

不過侯昌明在小孩的教育上砸錢卻不遺餘力,去年先送女兒出國唸書,原本預計兒子今年也要出國,一年將花掉400萬元,但因為碰上疫情,侯昌明規劃讓小孩去台中唸國際學校。

由於夫妻倆喜歡台中環境,加上考慮讓小孩到當地唸書,日前傳出侯昌明大手筆買下台中豪宅建案「磐鈺雲華」,花費超過六千萬元。

更多內容,歡迎訂閱鏡週刊、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國二兒偷買1萬多的球鞋⋯同學都穿2萬的 侯昌明當場發飆變臉:你有什麼資格?

侯昌明日前帶著一雙兒女一同上《同學來了》,女兒侯塞蕾就爆料,弟弟Ken Ken買了一雙一萬多元的球鞋,侯昌明聽完後當場變臉,其他在場來賓像是梁佑南馬上發現他臉色不對:「他現在生氣表情完全沒有作假,是真的生氣」。

Ken Ken買一雙鞋一萬多,侯昌明當場變臉。(圖/翻攝自YouTube)

侯塞蕾提到,國二的弟弟之前逛街看到一雙非常喜歡的鞋子,但是要價一萬多,全家都知道弟弟買了,只有爸爸侯昌明被蒙在鼓裡。侯昌明聽到一雙鞋要價一萬多當場變臉,他問兒子,「你現在有什麼資格買一雙一萬多的布鞋?」但是兒子會說服他,其他同學都穿一兩萬的,他憤怒表示,「那是他家的事情!」

Ken Ken買一雙鞋一萬多,侯昌明當場變臉。(圖/翻攝自YouTube)

同樣是來賓的貝克宇則幫Ken Ken說話,告訴侯昌明國中生真的都很愛買鞋,更提到自己現在腳上那雙要1萬8,侯昌明不滿地問,「你媽知道嗎!」崔佩儀表示知情,她認為那是兒子上節目自己賺的,納豆這時火上澆油問侯昌明,是否知道兒子現在腳上那雙鞋多少錢,侯昌明不以為意回,「3000多啊!我幫他們買都是3到5千!」不過貝克宇上前一看,立刻講出真實價錢,「這雙定價8000,炒價大概1萬3。」

崔佩儀勸侯昌明,「他願意跟你上節目,就給他花吧,他應該也要share啊!」侯昌明立刻回,「不是,我們家不像你們家境富裕,我還有房貸要繳!」看得出非常憤怒,不解孩子為什麼如此浪費。

今日最夯新聞流量前3名

闖中橫失蹤40天 暴瘦被找到了

國造「航母殺手」別國也想買

蒸發3千億!工廠營收王換人當

更多影劇新聞

范冰冰首吐分手李晨真相 網心碎了

陳子璇大聊真愛故事 蔡郁璇斥:無恥

分手謝霆鋒消息瘋傳 王菲與小鮮肉出雙入對

最害怕一天到了!艾莉絲女兒「一句話」讓她傻眼

林志穎兒上節目爆紅!7年後近況曝光

今日娛樂推薦影音

【狗仔直擊】平民億萬富翁的幸福!侯昌明揪妻女嗑港點好滿足 | 蘋果新聞網 | 蘋果日報

51歲的侯昌明與曾雅蘭結婚近20年,育有一雙兒女,夫妻倆在演藝圈闖蕩多年,通告、主持、代言不斷,累積億萬財富,和羅志祥(小豬)同住內湖豪宅 「文心AIT」,近日小豬遭鄰居爆料在頂樓偷蓋露天游池, 遭北市建管處認定違建限令拆除,鬧得滿城風雨,相較於小豬財氣外露蓋泳池惹人怨,侯昌明依舊低調過著他的摳門小日子,親子日帶妻小逛信義區美食街打牙祭。

13日晚間,《蘋果新聞網》直擊侯昌明一家在「統一時代百貨」現身,身穿黑色上衣、牛仔褲的他,與精心打扮的老婆、及一雙兒女一同在海壽司排隊,沒多久又改變心意,來到一旁「泰昌餅家」吃港式茶餐廳。 一家4口選擇在店內角落入座,餐敘期間話題不斷,邊吃邊聊、氣氛和樂,見侯昌明氣色不錯,吃得頗為開心;用餐尾聲,侯昌明高舉手呼喚服務生示意埋單,老婆、女兒與兒子用完餐後,先到外頭等候,見曾雅蘭打扮用心,戴著白色時髦的帽子、搭配花紋外套,還有一只要價不菲的LV包包點綴行頭,而女兒侯塞蕾因為美國加州疫情嚴重,不得不休學高中課程返台。

侯昌明也表示,「女兒在美國高中的學業的確暫時中止,要等疫情趨緩後才能夠過去,兒子本來也要過去美國念書,現在就完全不能過去了,應該會讓他們在台灣念歐洲學校繼續學業,不然兒女在美國我們夫妻也是會擔心。」侯昌明夫妻最近也是身體微恙,曾雅蘭生理期大亂,侯昌明也才因感冒掛急診,慶幸是居住在台灣,只要照顧好身體就沒事。(特勤中心、葉文正/台北報導)


回到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