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R、抗原、抗體快篩差在哪?該普篩、自行快篩嗎?招名威詳解
PCR、抗原、抗體快篩差在哪?該普篩、自行快篩嗎?招名威詳解
PCR、抗原、抗體快篩差在哪?該普篩、自行快篩嗎?招名威詳解
武漢肺炎(新冠肺炎)在台灣疫情升溫,民眾比以往更加關注篩檢,包括了PCR核酸檢測、快篩、普篩等,另外是否普篩、是否應開放自行購買快篩更是引起熱烈討論,毒物專家/中原大學教授招名威一一詳解。
PCR、抗原快篩、抗體快篩有何差異?
什麼是PCR檢測?什麼是Ct值?
招名威教授表示,「PCR核酸檢測」主要為檢測檢體有無病毒基因及多寡,病毒量少也能測得。方法會先採集鼻腔黏膜從中萃取出病毒基因,進入機器檢測得知Ct值。所謂的Ct值,簡單而言就是儀器偵測病毒的次數,標準流程為40次,數值越小,代表越早偵測到病毒,意味著病毒量越高。例如Ct10代表在第10次就偵測到,病毒量相當高;Ct30代表到第30次才偵測到,病毒量就相對較少。也因流程複雜,前置採集作業往往就需約2個小時,後續儀器偵測也需約2小時,前前後後就需約4小時的時間,可謂慢工出細火,因此準確度也相對較高,適用於人數較少、有高度染疫風險的族群。
什麼是抗原快篩?什麼是抗體快篩?
「抗原快篩」和「抗體快篩」原理相似,簡單而言一個是檢查有無抗原,一個是檢查有無抗體,兩者都是藉由檢測檢體病毒蛋白質的多寡,評斷受檢者是否染疫,差異在於時機的不同。
抗原快篩目的在於檢測引起疾病的抗原,也就是感染的當下,更有利在第一時間了解者是否染疫,是目前快篩最主要方式,適用於大規模、高風險地區對有風險者做篩檢。抗體快篩的目的則在於,檢測人體染疫後身體所產生的抗體,若檢測出抗體,自然代表著受檢者曾經染疫,此方法就適合後續疫調。
兩者準確度相當,但若蛋白質不佳,敏感度就會相對較低,自然會影響到篩檢的準確度,也就相較容易出現所謂的「偽陽性」和「偽陰性」的問題。
該普篩、自行購買快篩嗎?專家:非常不建議
不少民眾認為為了防止疫情持續擴大,普篩或自行購買快篩是必要的,以利全面了解作防堵、知道自己是否染疫,對整體防疫而言更加有利。
對此招名威教授表示,普篩和快篩是同樣的原理,快篩是針對染疫風險者進行篩檢,普篩則是做全面性篩檢,兩者確實能夠從中看出陰性及陽性,但並不代表全部,不論是快篩或普篩皆有偽陽性、偽陰性的問題。
許多民眾認為,即便是偽陽性、偽陰性也是少數,問題並不大,對此招名威教授解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篩檢能夠達到100%的準確度,即便普篩、快篩的準確度高達到99%,偽陰性、偽陽性也有1%,若以台灣2300萬人口看那1%,將會有23萬人口無法確定。若為偽陽性倒還好,代表此人沒事。但若為偽陰性,代表此人實際上是染疫的,卻會在自己以為是陰性的狀態下,正常的與親朋好友接觸、外出採買等,即便是戴上口罩,也還是會有散撥病毒造成擴散的風險。可以試想上班的同事、家人篩檢結果是陰性,實為偽陰性,這將使得普篩原本的初衷變得毫無意義可言。
另一方面,人人自行購買快篩道理如同變相的普篩,一樣會有偽陰性、偽陽性的問題存在,即便是認為自己為高風險者,自行購買快篩,篩檢若為陰性實則偽陰性,也將會有在不知情的狀況下擴散的風險,因此也是相當不建議。
《延伸閱讀》
.為何COVID-19快篩不適用低風險地區?高醫副教授揭「偽陽性」真相
.快樂缺氧在家猝死僅需半天?!4族群留意症狀,低血氧非確診者才有!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PCR核酸檢測與快篩有什麼不同?一張圖教你用什麼方法檢驗COVID-19
台灣疫情持續的攀升,一直以來台灣篩檢新冠病毒的方法主要都是利用 PCR 核酸檢測,但為了因應近期突發的疫情變化,各縣市地方政府及指揮中心針對高風險的族群進行快篩,找出隱藏的感染源。許多民眾可能會搞不清快篩跟過往的採檢方式有什麼不同?以下就用一張圖簡單的帶你了解。
快篩試劑適用在疫情流行區!陰性也不代表完全沒感染
國內在今年5/14首次開始使用「快篩」試劑,主要針對高風險的族群打算進行快篩,找出隱藏的感染源。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明:「無論快篩出陰性、陽性,還需以 PCR 核酸檢測採檢第二次,並進行通報。快篩試劑可用在疫情流行地區,對於其他『非流行』地區用不適合。」
但快篩結果是陰性,也不代表沒有感染,因為每個廠牌的快篩試劑敏感度都不相同,因為病毒量低所以沒有被驗出來。指揮中心過往再三提醒:「做完抗原快篩後,還是必須要視核酸PCR檢測報告,才能真正確定有沒有確診。」
各國對於快篩、PCR運用方式各有不同,雖然 PCR 核酸檢測確實精準,但檢測方法貴、也要耗時,加拿大許多行政區域都限制只有出現症狀、或是曾和確診者接觸過的民眾才能進行PCR檢測。過去在加拿大疫情爆發時,利用擴大快篩量能,瞄準熱區進行快篩,揪出了數百名無症狀感染者。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 3 種檢驗方式
- 核酸檢測 ( RT-PCR ) :檢測檢體中是否含病毒的遺傳物質
優點:準確率高,少量病毒也可檢驗出
缺點:耗時,且需要專業設備及人員操作
適用情況:較少人數的確診或疑似感染者的確認
- 抗體檢測 ( 快篩試劑 ) :檢測檢體中是否含有病毒的抗體
優點:可找出曾感染過的人,以及體內是否有免疫力
缺點:感染中後期才能驗出,對感染風險者分流幫助較小
適用情況:事後疫調
- 抗原檢測 ( 快篩試劑 ) :檢測檢體中是否含有病毒的抗原
優點:檢驗耗時短,可快速得知是否感染
缺點:準確率較RT-PCR低,容易有偽陽、偽陰性發生
適用情況:較大規模、高風險地區的篩檢
目前快篩對於國內過度時期是一個重要的關鍵角色,加速幫忙找到感染者、疑似的個案,像是在許多醫院進行手術前都需要有患者的快篩陰性報告,若全部都得等到PCR結果出來,可能會錯失治療的黃金時期,不同的檢測方式加以利用才可以幫助專家在控制國內疫情。
文、王芊淩、何宜庭/圖、艾蜜莉
延伸閱讀:
新冠快篩怎麼做?快篩、篩檢採檢 5 大 QA 一次看(不斷更新:全台快篩站整理)
1分鐘看懂!新冠肺炎、流感、感冒症狀有何差異
COVID-19/新冠肺炎個人防護指南 整理上班上學居家與就醫
篩檢「偽陽性」是什麼?全球檢測試劑專家伊慶燧:最可怕的是「偽陰性」
台灣本土疫情升溫,快篩試劑的需求大增,篩檢「偽陽性」、「偽陰性」成為民眾關注的焦點,而作為全球檢測試劑領域的重量級人士,伊慶燧說明,快篩試劑的使用目的很重要,針對新冠疫情就是要大量篩檢,抓出任何可能被感染的病例,即使有「偽陽性」的案例出現,只要再用 PCR 核酸檢測來驗證即可,反而最怕的其實是「偽陰性」,因為這樣會把確診病患放走。
醫創生技總經理伊慶燧表示,檢驗試劑有三種用途,包括篩檢、確診、追蹤,所以要看使用的目的來設計不同的靈敏度,因為靈敏度可以作為避免偽陰性的量化指標,而特異性則可以作為避免偽陽性的量化指標,對於任何測試而言,都需要在靈敏度及特異度之間進行取捨,所以高靈敏度不一定會有高特異性。
靈敏度(Sensitivity) 是指實際從陽性病患中,判斷為陽性的比例,例如靈敏度 95% 便是每 100 個病患中,可以篩檢出 95 個確診的比值。
是指實際從陽性病患中,判斷為陽性的比例,例如靈敏度 95% 便是每 100 個病患中,可以篩檢出 95 個確診的比值。 特異性(Specificity)是指實際從陰性病患中,判斷為陰性的比例,也就是真正沒有生病的人中,被醫院判斷為沒有生病的比例。
安特羅研發處長李政道補充,檢驗試劑有抗原檢測、PCR 核酸檢測、抗體檢測三種,其中抗原檢測就是快篩試劑,主要檢測病毒的蛋白質,只需要 15 分鐘即可判斷陰性或陽性,但無法量化數值高低,而 PCR 核酸檢測則是透過多次複製特定的基因,再進行放大觀測,每放大一次就是 1 單位 Ct 值,以 2 的 30 次方倍數,觀測 RNA 的濃度,至於抗體檢測則是用來追蹤病癒的患者。
什麼是偽陽性、偽陰性?
李政道表示,當患者實際沒有受到感染,但是被快篩試劑判斷為陽性,那就是「偽陽性」,而患者實際為確診病患,但是沒有被快篩試劑判斷為陽性,那就是「偽陰性」,主要都是以採檢鼻咽檢體的方式來檢測,而快篩試劑是以寧可錯殺也不可放過的方式找出確診病患,因此偽陽性其實是假議題,沒有意義,錯誤率在國際也是受認可範圍。
伊慶燧指出,面對新冠肺炎大流行,檢測試劑需要有很高的靈敏度,但全世界沒有 100% 靈敏度的篩檢試劑,所以一定會有偽陽性的患者出現,而且快篩試劑的目的本來就是要大量快速地找出可能被感染的病人,即使是偽陽性,只要再透過 PCR 核酸檢測驗證是否確診即可,但最怕的就是沒有篩檢到偽陰性,那就代表會把真正感染的病患給放走。
伊慶燧說明,建議的篩檢方式就是把最危險的那群人,先用快篩試劑大量找出可能被感染的病患,尤其是出現症狀的 6 天內病毒量最高,最具有傳染力的患者,然後再用 PCR 核酸檢測來驗證是否確診,而不是等到之後再來做 PCR 核酸檢測,雖然也會被檢測為陽性,但是病毒量少,而且較不具傳染力,極度有可能錯失最佳防疫時機。
伊慶燧補充,PCR 核酸檢測的準確率較高,但並非完全不會有偽陽性、偽陰性的狀況出現,因為 PCR 是選定基因序列來做核酸檢測,由於每家公司設計的菌株使用不同片段,所以靈敏度和特異性也都不同,最大的缺點就是篩檢的時間需要三天,所以無法快速的找出極具傳染力的那些高病毒含量病患。
開放企業自行購買快篩試劑的可行性?
李政道表示,台灣檢測試劑屬於三級管制醫材,所以必須有專業人士操作,雖然現在站在企業防疫的角度,假設有人確診可能導致整個工廠停工,但是企業自行購買快篩試劑,由誰來採檢?又由誰負責篩檢?這些都是問題,並不是隨便找個人就可以採檢,所以假設真的開放,建議企業找好相關醫療院所合作。
李政道指出,快篩試劑操作手法並不容易,且最大的問題就是必須 30 分鐘內判讀,否則超過 30 分鐘就會失效,甚至會受戶外日照等各種因素影響判讀正確性,所以時間、人員、空間都需做好規劃,且假設真的篩檢出確診患者又該如何安置,這也是企業自行購買快篩需要考量的問題。
伊慶燧坦言,這方面的安排,台灣的確落後美國相當多,雖然美國、歐洲在疫情爆發之初,快速通過眾多的檢驗試劑,但是兩個月內就陸續取消緊急授權使用,因為發現完全不符合使用狀況,但現在全美連鎖大藥局都可以買到亞培(Abbott)的新冠抗原快篩試劑,而台灣受到法規限制,再加上本身快篩試劑的設計不易操作,所以開放自行購買並不容易。
(首圖來源:安特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