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A專訪】二十年的淬煉,你不知道的世新男女籃總教練何正峰 - UBA 大專籃球聯賽 - 籃球
「認真跑起來啊!」
「積極一點!態度拿出來!」
無論是體育課或是球隊訓練,我們都可以聽到何正峰老師的聲音。畢業於輔仁大學體育系,綽號「峰哥」的他,來到世新大學擔任球隊教練和體育老師已經接近二十載,今天很榮幸能夠專訪到他,聊了關於他從事過的運動相關工作、執教的辛苦之處和收穫,也聊了世新大學男女籃的近況和本季展望。
在訪問前,何老師透露,身高204公分,目前在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打球的國家隊球員譚傑龍,即將在12月19日早上返台,當天晚上就會代表世新大學出賽!
(攝影/鄭中胤)
斜槓人生,球員、防護員、裁判、教練都難不倒他!
身材高挑的何老師,曾在職籃SBL台灣啤酒隊的前身公賣金龍籃球隊打過球,也曾經是富邦勇士籃球隊的前身,泰瑞戰神隊的防護員。在輔仁大學就讀體育系的時候,他就已經是一般組女籃的教練,很早就踏入這個圈子,後來也擔任了裁判,還去運動行銷公司任職過,對於整個籃球生態,可說是多方涉略。
在國內職籃SBL成立前,原先的CBA聯盟曾找何老師擔任專職裁判,但是經過多方考量,何老師選擇出國進修。他認為這些職務不是長久的,最終他希望能夠成為老師和教練,因此進修回來後,在健行工專(現在的健行科大)任職一年,隔年,民國89年,便在世新體育室主任的邀約之下,來到世新服務,一直到今日。
他提到,雖然防護員、裁判和教練都和籃球有關,但實際上要負責的內容卻有著極大的差異。裁判要確保比賽順利公平的進行,防護員要能預測球員進攻的方式可能帶來的傷害,去預防或是治療,而教練要懂得東西非常多,基本上裁判、防護員需要做到的,教練都要兼具這樣的知識和應變能力。
身兼多職,數十年如一日為學校奉獻
進入世新大學任教以前,何老師就曾身兼球員、防護員和運動行銷人員。進入世新之後,他仍然身兼多職,同時擔任男女籃的總教練,平常要上體育課,甚至還是學校的學生事務長。
面對龐大的業務,他甘之如飴。何老師說,籃球原本就是他喜歡的東西,擔任教練主要是希望能夠培養出更多優秀的球員,也希望利用自己的專業,能夠有一點成就。為了這些目標,何老師每天在學校待的時間比在家還要多很多,回到家幾乎就是只有睡覺,起床後就又回到世新了。
對他而言,有很多事情比錢還重要。擔任這麼多職位並沒有讓他得到太多額外的薪資,但是何老師說,自己很享受這樣的過程。
談招募外籍球員:創造話題,創造雙贏
目前世新大學男女籃都有外籍球員加入,引起不少的關注和討論,和何老師聊到這個部分,他表示,如果可以,他也希望用全本土的陣容。
世新大學和其他學校比較不同的是,課業壓力比較重。體保生除了練球,也必須兼顧課業,標準和一般學生一樣,也是60分及格,學校對於體保生並沒有給予太多補助和優惠,因此,很多高中的好手,在選擇大學時,不一定會選擇世新。
在招募本土球員不見得順利的情況下,配合目前的國際趨勢,轉而尋找外籍球員加入,何老師認為這是正確的選擇。
「因為南向政策,之前到菲律賓進行移地訓練時,那邊每支球隊幾乎都有一位非洲球員,也讓我們開始思考是否應該招募外籍球員。後來並沒有透過經紀人,而是利用網路和球員聯繫,看過他們的比賽影片後,才邀請他們來台灣打球。」
何老師坦言,尋找外籍球員也是有風險的。像是女籃隊的外籍球員,來到台灣量身高後,和原先報的數字足足差了10公分。他接著說,其實洋將的加入對於整個大專聯賽來說是好事。我們的本土球員提早遇到外籍球員,在台灣就能交手;球隊也能因為他們的加入,創造更多的話題,受到更多的矚目,最終造就雙贏的局面。
至於看到有網友質疑「世新只能靠黑人球員贏球」,何老師本身並不太在意,他認為外籍球員對球隊的幫助很大,但是一場比賽,絕對不是靠外籍球員就贏球。
「難道三分雨都是黑人球員下的嗎?他們在自己的位置很稱職,但是贏球是靠團隊的力量,不是個人。我們也有很多很棒的本土球員,要贏球絕對是靠大家的發揮。我尊重網友們的發言,但是我認為他們的看法不夠客觀。」
【瓊斯盃】學無止盡!不斷突破自我的曾祥鈞 - 籃球
最近幾天中華職籃CBL三缺一協商最終破局,預計新賽季要成立的職籃CBL胎死腹中,再加上富邦勇士可能出走加盟ABL,新的歸化球員表現不如預期,總總的消息為台灣籃壇的未來蒙上一層陰影。不過瓊斯盃中華白隊的中鋒曾祥鈞表現令人驚豔,他同時兼具身高、運動能力、協調性佳,讓人覺得中華隊未來的內線有希望了。
台灣新生代出了不少兩米以上的球員,像是李家瑞、孫思堯、吳沛嘉、譚傑龍、曾祥鈞、林正和馬建豪等人,但是都仍處於潛力股階段,未來發展性如何最近幾年是最關鍵的時期,無論過去在高中時期有多少豐功偉業,大學這四年必須將球技和身體對抗性提升至成人籃球的水準,否則再閃耀新星也是即稍縱即逝。
圖片來源:FIBA
在2016年所舉行的U18亞青是曾祥鈞第一次在台灣球迷的眼前亮相,大家對這一位來自HBL乙組穀保家商的200公分長人充滿疑問,大家的焦點都在亞青中華隊陣中的雙塔吳沛嘉和譚傑龍身上,因為倆人是2015年U16亞青中華隊奪銀的班底。而曾祥鈞這位來自HBL乙組的球員竟然在U18的表現一鳴驚人,整個系列賽場均9.8分8.3籃板2.6阻攻,表現力壓吳沛嘉和譚傑龍,曾祥鈞儼然成為中華隊當年禁區的支柱。高中畢業後他選擇進入輔仁大學就讀。
2017年瓊斯盃年僅19歲的曾祥鈞第一次入選成人中華隊,當時中華隊陣中有曾文鼎、吳岱豪和戴維斯,對於曾祥鈞來說是成人籃球的初體驗,即使上場時間很少,能夠在練習當中從學長身上學到經驗也是不錯的收穫。
圖片來源:籃協
隔年2018年瓊斯盃再次入選中華隊,這次是他首次獨當一面,扛起中華白隊禁區大任,在面對韓國對一戰打響名聲,面對韓國一軍砍下24分10籃板。曾祥鈞在禁區附近走位的觀念非常好,常常能夠接到後衛切入後傳的小球雙手爆扣;也很會利用擋拆後順下上籃得分,在場上空間感非常好,整個瓊斯盃下來場均可以得到10.3分6.4籃板,初試啼聲的曾祥鈞表現令人驚艷。
今年瓊斯盃曾祥鈞數據的表現上或許不如去年出色,但是在一些細節上看得出來這一年還是有持續的進步,進攻方面開發出許多新的技能,像是背框推土機式的輾壓打法;甚至能夠後仰跳投,最讓人驚艷的是低位腳步,能夠利用假動作晃起對手再跨步上籃得分。曾祥鈞今年開發出持球單打能力,不單只是靠身高和體能打球,除了進攻端的進步之外曾祥鈞也稍微有一些策應能力,這也可以說是高球商的展現;內線防守端的效果也是中華白最好的,面對伊朗或約旦肌肉棒子能夠頂住幾回合,甚至能夠讓金鐘奎在籃下吃鱉,無論攻守這一年都有所進步。
曾祥鈞的進步大家有目共睹,但是仍有許多需要加強的地方。
第一:身體對抗性必須提升,身為中鋒若身體對抗性不足無論進攻或防守都會吃虧,技術再好都枉然。
第二:卡位籃板必須更加積極,在UBA或許可以靠高人一等的身高輕鬆搶到籃板,但是在國際賽如果不卡位即使你身高比對手高也可能被對手從後面「摘芭樂」。
第三:閱讀比賽的能力,瓊斯盃在對上洋將時防守端有點經驗不足,當然經驗需要時間的累積。開發出持球能力後可以嘗試在低位多要球,除了自己進攻外利用對手包夾時In side out或者是傳小球給空切的隊友,能夠增加球隊戰術的豐富性。
第四:投籃穩定性,曾祥鈞已具備一定的投射能力,瓊斯盃有許多Pick &Pop的機會,但是三分外線準頭仍不夠,三分球需要加強。
瓊斯盃曾祥鈞展現出來的能力可能已經勝過中華藍隊不少的內線老大哥,老大哥們各有各的缺點,可能受限於天賦、身高、球商、運動能力而無法更上一層樓,我認為曾祥鈞已經有進入中華藍隊的實力了,希望帕克教練能夠將曾祥鈞納入明年亞洲盃十二人的正選名單,並非揠苗助長,培養需要循序漸進,必須經歷一些正式國際賽的歷練才能夠加速成長,曾祥鈞在防守端和籃板球都能夠立即的幫助球隊,除了尋找新的歸化球員需要加快腳步,對於年輕中鋒的培養也刻不容緩。
圖片來源:籃協
DJI OM 4手機雲台實測與比較:智慧跟拍與磁吸式設計實用
特約記者洪聖壹/綜合報導
DJI 上週宣布在台灣、中國大陸、北美、南韓等特定地區開賣全新一代電動智慧手機三軸穩定器OM 4(原廠不再使用Osmo Mobile產品名稱),北美售價 149 美元、中國大陸售價人民幣 899 元,台灣方面確認由先創國際引進,售價台幣3,990 元,創新使用磁吸設計,智慧跟拍功能也再升級,實際上到底好不好用,跟上一代相比又該怎麼選擇,記者實際入手、試用,提供相關心得給大家參考。
▲DJI OM4創新改用磁吸式設計。(圖/記者洪聖壹攝)
折疊式三軸成趨勢
目前手機雲台開發廠商非常多,有Feiyu 飛宇、ZHIYUN 智雲跟 DJI 大疆,為求便利性,就連華碩公司在推出新一代 ZenFone 7 的同時,也發表自家公司的手機三軸穩定器ASUS ZenGimble。
有趣的是,飛宇、智雲、大疆這三家公司在 2019 年各自不約而同地推出「可折疊式」架構的手機雲台,將手機夾器做了一次重新設計,功能比較全面的 SPG2,全金屬設計,搭配《Feiyu On》應用程式可以搭配智慧環進行智慧跟隨、手動變焦拍攝等動作、IP67防水、14小時超長待機,是去年比較吸引人的產品。智雲 ZHIYUN Smooth X 手機穩定器的特色就是折疊之後相對輕巧方便、擁有手勢遙控拍攝功能,另外還多了一個自拍桿設計,CP值很高。
▲SPG2。(圖/飛宇提供)
▲Smooth X 。(圖/智雲提供)
至於 DJI Osmo Mobile 3,它的定價介於 SPG2 跟 Smooth X 之間,一樣採用折疊式手機夾器,承重也可以應付到 6 吋手機,但是它的功能就相對全面,它的《DJI Mimo》讓智慧跟隨功能來到 3.0 版本,可以搭配手機穩定器進行一鍵跟隨拍攝,然後還支援運動縮時、手勢遙控拍攝、運動模式等功能,還有就是跟著口袋雲台推出後一起更新的故事模式,也讓剪輯上更加方便,算是三家廠商當中最著重軟硬體整合的廠商,無論是使用上、收納上相對便利許多,因此能夠應付的拍攝場合也相對得許多。
▲DJI Osmo Mobile 3 。(圖/DJI官網)
這次 OM4 的推出,最讓記者感到眼睛為之一亮的,就是創新的磁吸式設計,應該是目前市面上第一家採用這樣設計的廠商,加上價格跟上一代差不多,毫不考慮就入手。就如官網公告的內容一樣,實際開箱可以看到雲台本體、腳架、手繩、USB-C 傳輸線,以及但有磁性的手機夾扣跟手機環扣,以及一個專為小尺寸手機設計的墊片,另外一點不同的是這一代把前兩代設計的收納包直接改為比較輕便收納袋。
▲DJI OM4 原廠標配。(圖/記者洪聖壹攝)
▲▼創新的磁吸式架構是透過兩塊磁鐵牢牢的將手機跟三軸穩定器吸住。(圖/記者洪聖壹攝)
約可使用6~15小時
基本上,雲台本體架構設計跟上一代完全相同,同樣的特殊折疊式設計、底部同樣有 1/4 mm 螺旋孔,可以協助組裝腳架。手把也採用適合長時間握持的人體工學設計,使用上來說,需要一隻手握住手把,另外一隻手向上掰開,要關閉只要反方向闔住,直到卡榫卡住,就不會輕易散開。
▲底部擁有 1/4 螺絲孔,方便擴充腳架。(圖/記者洪聖壹攝)
側邊的傳輸口同樣提供一個 USB Type-C 跟一個 USB 的接口,電池容量跟上一代一樣,都是 2450 mAh。官方數據顯示續航力為 15 小時,不過這項數據應該是「正常拍攝使用」。
實際在測試過程中,記者狂操這雲台的各項功能大約 2 小時左右,就掉了一格電,而它電力顯示格數有三格,因此推估,如果是在比較需要使用各種拍攝模式的場合下,大約可以使用 6 小時就必須要用行動電源來作為輔助電力,這次測試,在充電的過程中,也可以使用雲台的三軸功能的,而如果要完整充飽電,大概需要 2.5 小時的時間。
跟上一代相同的功能按鍵
OM4 的正面提供了一個結合電源按鍵的功能鍵,上面有個 M 字。一個拍攝鍵,上面有個紅點,以及一個搖桿,功能跟上一代一樣,按下 M 鍵兩下就可以切換水平、垂直拍攝。搖桿也因應拇指的曲度,做了凹陷設計。如果是 Osmo Mobile 的舊用戶,基本上不用擔心要重新適應的問題。
▲正面按鍵跟上一代相同,提供搖桿、功能鍵以及快拍鍵。(圖/記者洪聖壹攝)
側邊有個變焦按鍵,這顆控制鍵可以遙控手機進行數位變焦,不過要連接 App 才有作用,而且還有手機鏡頭焦段支援性問題。舉例來說,iPhone 11 Pro 本身最多可以達到 10 倍數位變焦,但是連接 App,目前只能達到 3 倍的數位變焦,實測的時候發現,主要原因在於這個 app 只能連接單一的手機鏡頭,如果能夠支援多鏡頭那實用性可能更高一些。
▲OM4的側邊可以進行變焦操作。(圖/記者洪聖壹攝)
比較有趣的是手持雲台前方的按鍵,使用有點類似扣板機的設計,透過這樣的設計來連動 app 使用部分功能,好比說按一下就可以瞄準+智慧跟隨,連按兩下可以讓手機回正(這功能在智慧跟隨失效時非常好用),連按三下就可以切換前後鏡頭。
▲手持雲台前方的按鍵可以連動App進行瞄準+智慧跟隨,或者切換直拍/橫拍,操作上就好像在扣板機。(圖/記者洪聖壹攝)
磁吸指環扣、磁吸手機夾
OM4 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磁吸式設計,相較以往的夾器來說,這個設計可以隨時把手機拆下來使用,實際使用之後,記者發現這個設計讓大疆穩定器有了兩種新的做法,一個作法是「讓夾器成為手機配件的一部分」,一個作法是「讓夾器更牢靠」。前者不只讓夾器外觀變得更時尚,而且在夾住手機的過程中,還能有空間讓手機可以充電。後者的作法可避免部分手機夾不住的問題,或者裝上手機殼就夾不住的問題,這也是吸引記者想要入手的原因。
▲OM4創新採用磁吸指環扣、磁吸手機夾的方式吸住手機,針對小尺寸手機還額外提供了墊片以擴增支援度。(圖/記者洪聖壹攝)
而為了「讓夾器成為手機配件的一部分」這想法,大疆這次設計了指環扣與手機夾兩種方案,並且設計了一個 DJI OSMO 的圓標 logo,看起來更年輕一些。
記者實測,指環扣在設計上可能還需要再思考,因為它是靠黏膠黏住手機,而目前市場上多數的旗艦機的機背都是玻璃材質,基本上都是黏不住的,另外指環扣的指環位置也沒思考到平常當作手機架的問題,但是在某些角度還是可以讓手機立起來。
此外,這個指環扣本身就是一塊磁鐵,要取代也不是那麼容易,不過市面上金屬指環扣相當多,或許可以在市場上選購一個相對比較好用、而且本身帶磁性指環扣作為替代品,也是不錯。
如果兩者從實用性的角度來看,這次實測下來,磁吸手機夾可能是目前磁吸式三軸穩定器最好的解決方案,從吸附、展開到開拍,大約只要三個步驟,收納來說也比以往方便許多。
▲▼從實用性的角度來看,磁吸手機夾可能是目前磁吸式三軸穩定器最好的解決方案。(圖/記者洪聖壹攝)
手勢智慧跟隨實測
誠如前面介紹,DJI OSMO 的價值在於智能跟隨。顧名思義,就是手機鏡頭可以自動的跟著要拍的物體移動。而 OM4 大特色就是在這之上加入了手勢控制。經過實測,基本上只要對著鏡頭揮揮手,就可以遠端遙控手機拍攝,而且鏡頭還會鎖定人物來拍攝,對於隻身在外的 Vlogger、YouTuber 來說,這功能的實用性非常高。
動態變焦
這次還新增了所謂「動態變焦功能 (DynamicZoom)」,這項功能可以自己調節變焦,使用前只要選擇是物體漸漸遠去、還是物體漸漸接近即可,接下來只要站在原地,手機鏡頭會自己拉近拉遠進行變焦拍攝,實際拍攝效果真的有種手握數位相機鏡頭拉近拉遠拍攝的感覺。
記者還嘗試了自己邊走邊拍,拍出來的效果非常有感覺,不過由於手機鏡頭先天條件不足,加上一邊走一邊變焦,因此三軸穩定效果就會稍微失效,這一點要自己確認需求。
運動延時
運動延時應該不是新的功能,今年初更新之後,mobile 3 就可以使用,不過這項功能挺實用的,就是可以用很平順的移動來拍攝縮時攝影,相較於定點縮時攝影多了一項選擇,不過實測上來說,這項功能還是建議架設腳架定點拍攝,不建議手持邊走邊拍。
分身全景
實測這個全景拍攝功能,主要是透過把三張不同位置的照片拼接在一起,由於是放在手機搭配穩定器的前提下,即使是手持也能拍出很穩定的全景照片,不需要像是一般手持那樣去接上位置來拍攝,而且這樣的拍攝方式還多了「分身」功能,可按照提示音站在不同的位置來拍全景照。
故事模式
稍微分享一下記者對於這個模式的想法,相較於 GoPro 的《Quick》來說,《DJI Mimo》的故事模式多了運鏡轉場效果,基本上只要按照步驟來拍,隨便就可以讓影片做出感覺。
第一次接觸這個模式是使用 Osmo Pocket 口袋雲台相機,這個模式可以確實省下不少製作片頭或者片尾的時間,如果是一整天都在外面,來不及做出好的運鏡場景,這個模式真的可以省下不少工夫,就可以把一支稍微比較完整的影片放到 Facebook、Instagram 上,直接當限時動態告訴人家你在人氣咖啡廳,也很有感覺。
不過 Osmo Pocket 有個先天的缺點,就是鏡頭拍攝畫質可能比不上日新月異的旗艦機,以目前主鏡頭 6400 萬畫素的 Android 手機非常多,搭配 DJI OM 4 來拍故事模式,隨便一隻的畫質都比口袋相機好很多,能說的故事也就更美了。
小結:智慧跟拍與磁吸式設計實用但需要注意…
OM4 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硬體設計方面,它的磁吸式夾器設計真的很值得讚賞。從外觀來看,金屬質感很高,厚度也不厚。軟體功能方面,手勢搭配智慧跟隨功能是這次體驗上來說最為實用的,如果手邊使用的手機具備雙螢幕功能,或者手機背後本身是鏡面的(目前三星、LG、SONY 都有相關機種),那樣拍攝起來就方便許多。
再來說攜帶的方便性,如果實際把雲台本體、腳架、快拆墊片都放入收納袋當中,整體重量為 555克重,這個重量大約可以想像是帶著一杯中杯珍珠奶茶出門,負擔不是很大,而它的收納空間跟上一代或者其他去年折疊式雲台差不多,加上行動電源、充電線、耳機或甚至麥克風這些硬體週邊的話,建議外出可以帶個肩背包出門。
▲整袋的重量大約一杯中杯珍奶。(圖/記者洪聖壹攝)
此外,OM4 維持人體工學手把,拿起來不費力,磁吸式快拆+折疊設計確實讓雲台機動性提昇了不少,靈活度高很多,售價入手門檻並不高,與同價位或者更高價位的手機雲台相比,可能 OM4 的 CP 值、實用性更高一點。
需要注意的也是磁吸式快拆這個設計,如果在人潮眾多的狀況拍攝,還是可能產生因為碰撞讓手機掉落的危險,如果有這個考量,其實可以考慮入手 DJI Osmo Mobile 3。
▲OM4的快拆方便,但需要注意因為碰撞掉落的風險。(圖/記者洪聖壹攝)
回到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