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傳「星巴克保溫杯免費送」 事實查核中心:詐騙網址勿點
常春月刊 · 1 天前
幾年前,前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於飯店用餐時,突發主動脈剝離,搶救不治;近日,小鬼突然猝逝,死因也為「主動脈剝離造成血管阻塞」!引發了大眾對於主動脈剝離的關注,更有許多病患因擔心患有主動脈剝離而至門診就診。 高血壓對人體傷害不淺 這些致死急症莫輕忽 到底什麼是主動脈剝離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彥彰表示,主動脈是負責將心臟打出的血液輸送全身使用的血管,需要承受由心臟射出的高壓血流。若主動脈的血管壁內緣產生破損,而血流由破損缺口灌入主動脈的血管壁之中,造成血管壁撕裂,就稱做主動脈剝離。 黃彥彰表示,會誘發主動脈剝離的主因,分為退化性因子(如高血壓、先天性主動脈窄縮)、先天性基因因子(如馬凡氏症候群、Loeys-Dietz症候群),或外傷性因子(如懷孕、胸部外傷)。 他進一步說明,高血壓是這些風險因子中的比例最高,發生主動脈剝離的患者中,有將近8成的人都有高血壓病史。同時,也是其中唯一可控制與矯正的危險因子。 高血壓對人體的傷害不淺,除了誘發主動脈剝離風險大增,也可能出現其他致死急病,包括腦中風、心血管疾病、心衰竭,腎臟疾病等嚴重併發症的風險,對健康傷害極深。 預防、控制高血壓 改變生活習慣是第一步 黃彥彰說,臨床上,我常用預防車禍的例子,來解釋高血壓控制的重要性。與其擔心各個方向撞過來的來車要如何閃避(各種併發症的發生),倒不如好好遵守交通規則(好好控制血壓)。 預防及控制高血壓該怎麼做呢?第一步,便是做好生活習慣的改變。飲食中,減少鹽分、甜食、含糖飲料、紅肉的攝取量,改以蔬菜、水果、低脂乳製品、全穀類、白肉來替代。 生活中,增加平時運動的質量,如果能達到每次40分鐘以上的無氧運動,每周3至4次以上更好。體重過重者務必考慮減重,因為每減少1公斤的重量,血壓便下降毫米水銀柱。當然,戒菸與減少酒精的攝取更是重要。 生活矯正無效 盡快就醫與醫師討論對策 如果在生活習慣已經矯正過後,平時收縮壓仍然高於140毫米水銀柱或舒張壓仍高於90毫米水銀柱,又合併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腎臟病)或已有部分高血壓病併發症已經出現,則需要與醫師討論,用藥物積極對血壓進行控制。 黃彥彰提醒,無論是生活習慣的改變或是藥物控制,都是需要持之以恆才能有效減少高血壓相關併發症。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諮詢專家/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心臟內科主治醫師 黃彥彰)延伸閱讀: 3生活習慣藏主動脈剝離地雷! 心臟血管外科告訴你為什麼短短時間內就會死亡 只有膽固醇過高才會造成動脈硬化? 醫師公開10個意想不到的傷「心」元凶
6個數字秒懂!再次和「基隆」相遇的23個日常關鍵字
每逢周末,網路同溫層就被基隆洗版,踩踏著深澳自行車、潮境公園的掃把、偶爾瞥見哪個地方又舉辦了市集…,一切早習以為常。
無論是國慶晚會、陽明海運好港節、正濱漁港光雕、星濱山的各式體驗工作坊等,都不由得擔心少去一週,就會錯過基隆的精彩片段。而確實,那些有趣的事,都在基隆一次次發生。再次與基隆相遇,在地主編和編輯團隊激盪出不同視角,帶你看見深刻、又日常的基隆。
六個數字秒懂基隆
#4 基隆人口密度排行全台第4
常常覺得基隆很擠?內政部戶政司統計,基隆人口密度排行全台第4,平均每平方公里有2,779人。前3名依序為台北市每平方公里9,732人、嘉義市4,460人、新竹市4,309人,看到數據後,擁擠感是不是頓時減輕很多?
#5 2020縣市長之施政分數林右昌市長排名全台第5
基隆的幸福革命,我覺得是市府跟市民團結的成果。市長林右昌於《遠見》2020縣市長施政分數排名全國第五。這項分數,來自對縣市長在教育、環保、警政治安、道路與交通、消防與公共安全、醫療衛生、觀光休閒、經濟與就業等八大面向表現評價,表現不俗。
#15 基隆房屋坪單價15萬
在雙北買不起房的壓力,在基隆似乎得到喘息空間,即使是新成屋坪單價也約莫落在20-25萬之間。但基隆也是有豪宅區的,目前最貴的田寮河岸豪宅建案坪單價約落在36-38萬,也頗驚人。
#20 基隆市區到台北市的車程時間僅20分鐘
基隆對台北而言是「遠得要命王國」嗎?實際上,基隆距離台北市約莫不到20分鐘車程時間,台北人真的誤會基隆了啦!
#60 平均每餐只需要花費60元
基隆平均一餐這價位就能吃飽飽,煎餃配酸辣湯、滷肉飯配豬血湯、乾拌麵配豆干包湯,街邊到處都能自由配,選擇還不少。
#199.9 基隆一年降雨天數近200天
據氣象局統計,號稱「雨都」的基隆平均一年下雨天數為199.9天,僅次於蘇澳和大屯山鞍部。所以基隆人不管去哪都要帶傘,早已成為了一種習慣。
在地人ㄟ日常關鍵字 「吃」是基隆人的動詞
像米苔目、雞捲、大腸圈這種外地人的午晚餐組合,正是在地人的早餐選項。雨都人的早餐彷彿就從「街頭小吃」開始,其中還不乏蔥油餅加餛飩湯、滷肉飯配肉羹湯的組合。對基隆人而言,吃飽就得上工去,早餐有湯、有肉、有主食,就是幹活兒前身子骨的強力後盾。
#燒賣
經由主編極力推薦,我們見到「基隆燒賣」本尊。基隆小吃以經濟實惠「粗飽」聞名,不是編輯團隊不會吃,只是基隆就連燒賣也是港式燒賣的兩倍大,十字路口吃兩攤就已經全軍覆沒。
舉凡咖哩飯、咖哩炒麵、沙茶咖哩到咖哩肉餅,「咖哩系」美食是另一種代表基隆的美食指南。
#黑白切
到處都有黑白切,肝連、大腸不稀奇,如果想體驗一下正港基隆人的黑白切,絕對要點大腸圈(糯米腸)、吉古拉(竹輪)、豬皮,嘗嘗基隆口味的黑白切。
#馬露醬
台北人用愛之味甜辣醬,台中人愛淋東泉辣椒醬,基隆店家淋在乾麵、雞捲、甜不辣上的橘橘甜甜微辣醬汁,其實是基隆從日治時代就有的「丸進辣椒醬」,因為漢字「丸」的日文發音為MaRu,所以也被稱作「馬露醬」。
#剝皮魚
代表基隆的魚,在地主編覺得是「剝皮魚」,小時候在外木山漁港非常好釣。剝皮魚的漁獲豐收期在秋天,食用前必須把身上的厚皮剝除,是它命名的由來,也因鮮嫩肉質與刺少的特性受到喜愛。
#垃圾船
基隆港最早的船,不是台馬輪,不是探索夢,而是垃圾船、清潔船。每天靠它固定清理海上的垃圾,維護港口與水域環境,才會有人願意親近這片海。如果你遇見行駛中的白色清潔船,那正是港務公司2020年最新採購的法國新型多功能清潔船。
十個旅人關鍵字 邀請你從這接地氣 #Keilang
目前我們認知的基隆英文拼音是「Keelung」,但1597年西班牙人Hernando在《An Explorer of the Southeast》提到「雞籠」用的拼音是「Keilang」,這也是首次西方文獻上出現關於基隆的記載,而當時西班牙人對軍事位置和物產資源,都賦予極正面的評價。
#防空洞
什麼,基隆家家戶戶旁邊很常出現防空洞?是的,基隆防空洞源自日據時期大量建置做為戰爭指揮據點跟避難所。經過社區居民以及業者陸續改善,像是台大城鄉所的防空洞小組-化被洞為主洞不但考古、蒐集資料,同時結合基隆青年陣線、星濱山等地方團隊,讓黑暗不為人知、疏於管理的洞窟變成一趟趟小旅行,洞裡的傳奇故事也重新被揭開。
#委託行
基隆仁愛區「委託行」堪稱是台灣1960、1970年代的國外選貨一條街。由於靠近港口又有美軍停泊補給軍需,舉凡服飾、玩具、藥品等所有國外來的「舶來品」都在這邊聚集交易流通。如今的委託行街區靠著近年商圈振興再生,青年們在這裡紛紛開設個性小店、特色餐廳與咖啡店,展現基隆的另一種當代風華,卻又不失地方氣味。
#雞籠中元祭
若要論誰是台版「可可夜總會」,「雞籠中元祭」絕對當仁不讓。農曆七月是台灣人戰戰兢兢的月份,基隆在這為期一個月的時間,開燈放彩、祭祀遊行,近年更融入了燈節、表演、嘻哈元素者,讓這所謂的「國家文化資產」擁有源源不絕的活力。
#潮藝術
潮藝術活動從海科館發跡,過去秉持「海洋永續」透過環境藝術與美學串起藝術家和居民的生活。而逐年整體展區,從八斗子海科館一帶,走到正濱漁港以及和平島靠岸的船舶上、要塞司令部校官眷舍等,海港文化藉由「藝術」展現這個老城市的新潮流。
#漁夫鍋
來基隆的時候,吃過「漁夫鍋」嗎?原本是基隆產業發展局與地方漁會主辦的「漁夫嘉年華」特色,2018年起變身為海鮮版食神大賽「漁夫鍋競賽」,讓火鍋、乾鍋、創意鍋百家爭鳴。每年秋天獲選決勝的鍋物,也成為在地餐廳的冬令指定菜色,必須嚐嚐。
#魚市場
既然提到了海鮮,就不能不提到基隆版築地市場「崁仔頂」。深夜開市營業到清晨的崁仔頂,從清朝迄今有百年歷史,深夜熱鬧的人潮與漁獲叫賣,總讓人忘了睡意。擔心人生路不熟的旅人們,可以隨著地方團隊雨都漫步的導覽,夜探基隆。
#繪本插畫
基隆應該是最愛用繪本、插畫做行銷的城市!除了市府歷年推出「香味旅行」、「基隆的N種吃法」、「簡單輕旅行!走走基隆」等手繪地圖,在地的星濱山團隊也發起「大魚來了-正濱港灣共創插畫節」募集藝術家駐港創作,推出繪本故事書。2020年市府也推出LINE原創貼圖,緊緊抓住年輕人的心。
#好像很多人在基隆做地方創生
有這種感覺吧!像是雞籠卡米諾、雨都漫步、星濱山、基隆青年陣線、雞籠怪奇博物館,粼島旅宿、八斗邀Badauyao餐廳、海洋廢人、山海工作營、基隆特色公園養成計畫、地方媒體基隆海嗨與東北風雜誌…等,感覺你認識的某個人就為了基隆的美好而努力著。
#基隆城市設計博覽會
2021基隆最值得期待的盛事,就是「基隆城市設計博覽會」。很多人說,基隆近年改變很大,它也是一個典型從「都市設計」出發改造的城市。明年,基隆會怎麼演出,我們、你們、在地人想必都拭目以待!
文/老M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欣傳媒 欣旅遊BonVoyage,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三倍券還沒花 飯店0元續住 抽住宿券
中央廣播電台 · 6 小時前
澳洲到底有多少隻無尾熊,長久以來是個大哉問,澳洲官方已經在11月通過計畫,要在明年發起無尾熊「普查」,希望解開這項謎題,獲得更多數據作為保育政策後盾;不過,關於這項壯舉是否有助於保育,也在澳洲國內引起激辯。 大哉問 澳洲到底有多少隻無尾熊 澳洲政府11月底通過無尾熊普查計畫,明年開始在全國統計無尾熊數量。澳洲官方上次對無尾熊數量進行統計已經是8年前,在該次統計中,只有在部分區域進行估算,統計結果範圍相當大,例如一個區域估算出來的無尾熊數量落在3萬3,000隻至15萬隻間。澳洲政府這次想藉新普查,更準確調查無尾熊數量,以彌平數據缺口。在先前,也有不同研究估算無尾熊數量,但結果差異相當大,造成許多困惑。根據一項2016年發表在「生物多樣性與分佈」期刊(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s)的研究,澳洲境內的無尾熊超過30萬隻。澳洲無尾熊基金會(Australian Koala Foundation)2019年中的統計則顯示,澳洲無尾熊只剩不到8萬隻,這個數字甚至可能低到4萬3,000隻。近來,造成無尾熊數量大減的原因是夏季的叢林大火,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統計,在2019年夏季大火中,至少有超過6萬1,000隻無尾熊喪生、受傷和流離失所。甚至有其它研究指出,叢林大火已經讓無尾熊面臨功能性滅絕(Functional extinction)的狀態,也就是該物種因為生存環境被破壞,數量非常稀少,以致在自然狀態下基本喪失了維持繁殖的能力,甚至喪失了維持生存的能力。不過,也有科學家質疑這個說法。面對統計數據缺口和研究結果不一,保育人士大感頭痛,這讓他們在叢林大火後無法根據無尾熊數量和分布數據,制定出最好的復原計畫。澳洲環境部長李伊(Sussan Ley)11底在公布普查計畫的聲明中提到,聯邦政府了解缺乏數據造成的困難,這項總額達1,800萬澳幣(約1,358萬美元)的無尾熊計畫,將會給予保育團體支持,對在叢林大火遭到重創的無尾熊和棲地進行復原工作;其中200萬澳幣(150萬美元)會用來統計全國無尾熊數量和分布,以利作出更好的因應措施。無尾熊數量怎麼計算? 至於實際上要怎麼計算無尾熊,則是個大學問。無尾熊是出了名的難以偵查,它們習性安靜且具有保護色,常高高坐在樹上,而且愛好獨居,一天還需要約20小時的睡眠,因此常是靜止不動,以至於要觀察到它們很困難。此外,要完全掌握所有無尾熊的棲地位置也具有困難度,計算時恐有缺漏,這都讓準確計算無尾熊數量充滿挑戰性。這次無尾熊普查行動中,則將採用更多新方法,例如以無人機進行熱偵測,以及偵查狗相助,有望大幅提升計算準確度和速度。以傳統的方法,會出動多組人馬到同一棲地進行偵查,再比對數據,不過人眼偵查的準確度、效率總是較低。這種人工計算方式,只能計算到一地約20%至80%的無尾熊數量。預計這次將採用的其中一項新方法會借力偵查狗狗,它們能嗅到無尾熊的蹤跡和糞便,可更好地掌握無尾熊數量和活動範圍。根據澳洲線上媒體The Conversation引述的一項研究,偵查狗計算的準確度比光以人眼偵查要高上150%,且快上20倍。另一項方法是,以聲音追蹤在繁殖期會發出求偶叫聲的公無尾熊。對於偏遠、或難以到達的地點,最有效的則是出動無人機進行熱偵測,不過,這只能在氣溫低時使用,因為無尾熊濃密的短毛,隔熱保護絕佳,何況無尾熊本身也不太會散熱。澳洲迪肯大學(Deakin University)生態學家威森(Desley Whisson)表示,若能好好結合這些方法,本次無尾熊普查準確度誤差預計只有10%。保育人士:澳政府邊算無尾熊邊破壞棲地 不過,多個環境組織則對澳洲政府這項計算無尾熊的壯舉潑冷水。澳洲23個環境與動物保育組織3日在連署公開信中表示,計算無尾熊的這項政策緩不濟急 ,並要求立即停止在無尾熊棲地清除林地與進行開發計畫。公開信中指出,在莫里森政府下,無尾熊棲地不斷遭到破壞,「無尾熊沒辦法等國家來計算它們的數量。它們已經在刀口下。」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IFAW)大洋洲區域主任基布勒(Rebecca Keeble)說,「算無尾熊就像是在鐵達尼號沈船時,還在算船上的抽屜數量一樣。在政府作它的研究的時候,這個標誌性動物又更接近滅亡。」威森則歡迎政府的這項計畫,可以更好了解無尾熊分布,但同時也警告,當局應該立即採取更多積極措施。「我們已經知道無尾熊數量在減少,現在迫切需要保育無尾熊棲地的行動。」無尾熊普查結果怎麼應用是重點此外,澳洲聯邦政府會怎麼使用普查得到的無尾熊數量與棲地相關數據,也受到關注。雪梨晨驅報(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報導,聯邦政府理論上可使用這些普查數據推行保育政策,並評估各州的開發計畫;但這樣一來,聯邦政府和具有開發首要決定權的各州政府間,很可能產生衝突。另有環境人士建議,普查應該涵蓋「威脅製圖」(threat mapping),更好地了解各無尾熊群體所面臨到的不同威脅,而不是單純進行數量統計。這項普查計畫將會在明年正式上路,澳洲政府已經矢言,這項計畫不會走回頭路,而到底澳洲聯邦政府未來會不會使用普查數據,以推行更有力的保育政策,環境人士將會繼續監督。原始連結 相關新聞 我們有生之年將目睹牠的滅絕?澳洲國寶無尾熊面臨一場艱困的生存之戰 拯救澳洲無尾熊 WWF出動無人機灑膠樹種子 搶救巨蛙大作戰 國際合作保護瀕危物種
回到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