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ruary 25, 2022

美國智庫學者:別再膚淺比擬「台灣安全」與「烏克蘭危機」,但台灣有兩堂課要好好學習!-風傳媒


美國智庫學者:別再膚淺比擬「台灣安全」與「烏克蘭危機」,但台灣有兩堂課要好好學習!-風傳媒

img]

俄羅斯軍事威嚇、侵犯烏克蘭,許多關注台灣安全的人士擔心中國會有樣學樣,以類似手段憑藉武力奪取台灣,亦即「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不過美國智庫布魯金斯研究院研究員何瑞恩指出,這種比擬相當膚淺,台灣民眾既不必因此焦慮,領導階層也不必措意,但台灣仍然可以從這場危機中學到兩堂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何瑞恩(Ryan Hass)是布魯金斯研究院(The Brookings Institute)外交政策研究員,並在耶魯法學院(Yale Law School)任教,他日前撰文指出,烏克蘭危機是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一手促成,但冰凍三尺非一旦之寒,現任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局長伯恩斯(William J. Burns)2005至2008年擔任駐俄大使時就曾警告,為烏克蘭開啟成為北約(NATO)成員國的路徑,對俄羅斯而言是一種戰略挑釁,俄羅斯會以各種方式侵擾烏克蘭,試圖將它留在自家勢力範圍。

2008年4月,北約領導人布加勒斯特峰會(Bucharest Summit),小布希(George W. Bush)總統公開宣布支持烏克蘭(與喬治亞)有朝一日成為北約成員國,讓美國陷入兩面都極不討好的處境:一方面小布希9個月後卸任,難以履行承諾;另一方面普京更加堅信美國不把他的警告當一回事,不在乎俄羅斯國家認同受到的重大威脅。接下來的十多年,美國與歐洲領導人信誓旦旦支持烏克蘭,但卻口惠而實不至。2014年就是如此,歐美的嚴辭警告與撻伐無法阻擋普京併吞克里米亞(Crimea)、挑起烏克蘭東部內戰。

第一堂課

那麼,從這場危機與其來龍去脈,台灣可以學到什麼?首先,言詞無法取代強化國家嚇阻力量與韌性的紮實工作。烏克蘭的經驗應該要讓台灣更積極地克服官僚與黨派障礙,打造一套適合台灣威脅情勢、資源條件的防衛戰略。以兩岸的國力差距而言,台灣不可能與中國打消耗戰,而應該集中各項資源,鎖定入侵解放軍最脆弱的層面,建立能在台灣近岸打擊對方的軍力,藉此強化台灣的嚇阻態勢。

第二堂課

其次,台灣各界不應理會缺乏事實根據的「烏克蘭情勢與台灣安全」類比。烏克蘭接壤俄羅斯與其鐵桿盟友白羅斯(白俄羅斯),容易被俄軍威脅宰制,台灣則有一道160公里寬的天然護城河。台灣是美國第9大貿易夥伴國,烏克蘭排第67。台灣在全球價傎鏈(value chain)佔據核心位置。烏克蘭的人均GDP排名全球第135,台灣第40。台灣是個堪稱典範的自由民主繁榮國家,烏克蘭在國際透明組織(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的清廉印象指數(CPI)排名第122(台灣第25)。無論如何,烏克蘭不應受到俄羅斯的威脅侵犯,但它與台灣實在是天差地遠的兩個國家。

何瑞恩指出,拜登(Joe Biden)政府層峰對此一差別了然於胸。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去年底受訪時指出:「《台灣關係法》是一套非常獨特的工具,我們與其他國家之間沒有這樣的工具,與烏克蘭也沒有。這一點也說明了美國對於台灣的支持。」拜登政府早早就排除「出兵烏克蘭」的可能性,部分原因就在於必須對付印太地區的威脅。就印太地區而言,華府最關注的安全議題正是台灣安全。

強化台灣的嚇阻態勢

如果烏克蘭危機為台灣安全議題帶來意外的結果,那可能會是讓各方加緊腳步強化台灣的嚇阻態勢(deterrence posture)。何瑞恩建議華府與台北謹記老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總統「輕聲細語,手執大棒(speak softly and carry a big stick)」的訓誨,以穩定、堅決、紀律嚴明、和衷共濟的方式來鞏固台灣的防衛能力。

最後,何瑞恩提醒,對於台灣現今與未來的領導人而言,此時此刻是一個機會,為台灣未來灌注信心的機會。北京一直企圖讓台灣內部產生一種宿命論,台灣最強而有力的對抗方式,就是持續強化自身的政治團結與國家安全。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烏克蘭危機:接納撤離人員的西部城市利沃夫

img]

烏克蘭危機:接納撤離人員的西部城市利沃夫

戴安娜·庫裏什科(Diana Kuryshko)

BBC烏克蘭語記者發自利沃夫

6 小时前

圖像來源,Zhanna Shevchenko 圖像加註文字, 謝夫申科為新來的朋友送上枕頭

烏克蘭西部最大城市利沃夫(Lviv)是一個觀光城市,距離許多歐洲城市非常近,是搭乘短程飛機度周末城市遊的目的地,但最近幾周利沃夫變成烏克蘭其他更靠近俄羅斯邊境地區撤離人員的避難地。

媒體工作人員謝夫申科(Zhanna Shevchenko)過去幾年來一直在首都基輔(Kyiv)和利沃夫兩地之間來往,她認為利沃夫是個友善城市,非常適合想要躲避衝突的撤離者居住。

過去幾周,她已經幫助了許多人在這裏暫時居住,有些人從基輔過來,也有些人從哈爾科夫(Kharkiv)和切爾尼戈夫(Chernihiv)等其他城市過來。

謝夫申科表示,新近搬來利沃夫的人非常低調,不希望別人知道他們是為了躲避衝突而離開家園,因為那樣會被人認為軟弱和害怕。

但面對俄羅斯重兵集結發動攻擊的壓力,撤離人員的擔憂並非沒有道理。

住在基輔車仁士奇科瓦(Anna Cherenshchikova)表示,她家附近有一個小型貨物機場,她擔心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空襲的話,這座小型貨物機場可能會是首要目標之一。

「我越看新聞就越擔心,為了緩和心理壓力,不想整天為戰爭焦慮,我選擇離開。」

她在信息技術領域工作,現在還可以遠程辦公,她目前暫住在親戚家,但計劃找自己的住所。

除了她之外,據信過去數周以來還有數百人遷移到70萬人口的利沃夫,這些撤離人員來自於利沃夫以東的烏克蘭全國各地。

沒有官方數據知道多少人撤離到利沃夫,但是當地的房屋中介人員表示,尋找住所的需求增加了三分之一。

圖像加註文字, 利沃夫是一個觀光城市,吸引許多烏克蘭人和外國遊客

雖然整座城市沒有陷入恐慌,但街頭巷尾仍然聽得到關於戰爭的耳語,即使在離俄羅斯重兵集結的東部邊境如此遙遠的地方,利沃夫這裏的人也擔心未來。

許多外國使館也撤離到利沃夫,包括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德國和荷蘭。

一名在利沃夫中央廣場上拍攝街頭人群的攝影師表示,他從來沒看過那麼多穿西裝的人。

利沃夫市長薩多夫伊(Andriy Sadovyi)對此態度冷靜,他表示如果情勢有需要的話,利沃夫已經凖備好接納更多的撤離人員,包括外國外交人員。

圖像來源,Andriy Sadovy Facebookl 圖像加註文字, 利沃夫市長薩多夫伊和美國使館代辦克里斯蒂娜·凱文

薩多夫伊表示,「他們很多人都是第一次來到利沃夫,他們都很喜歡這個城市。」

雖然喜愛利沃夫美麗的街道,但許多撤離人員強調只是暫時遷移到這裏的。

美國使館代辦克里斯蒂娜·凱文(Kristina Kvien)表示,「我強調這是暫時性的搬遷,雖然我很喜歡利沃夫,這裏友善開放的人和美味的咖啡,但是我希望盡快返回基輔。」

其他在烏克蘭的外國居民也撤離到利沃夫。

經營信息技術公司的丹麥商人林德霍特(Jesper Lindholt)住在基輔多年,但他最近和妻子、岳母、還有寵物兔子,全家搬到利沃夫。

圖像來源,Facebook Jesper Lindholt 圖像加註文字, 丹麥商人林德霍特決定暫時遷移到利沃夫,而不是完全撤離烏克蘭

最近他還收到丹麥大使館建議他離開烏克蘭避免俄羅斯入侵威脅的信件,但他決定暫時遷移到離東部俄羅斯邊境更遠的利沃夫,而不是完全撤離烏克蘭。

「在這裏我感覺很安全,我認為利沃夫所在的加利西亞(Galicia)並不在普京的計劃之內。要在這裏呆多久?沒有人知道,但我希望這一切能很快結束。」

林德霍特表示,適合的住所並不好找,目前他和家人只能在出租公寓和酒店之間轉換居住。

圖像加註文字, 利沃夫感覺非常安全,因為離俄羅斯邊境很遠

雖然目前利沃夫和俄羅斯感覺還有一段安全距離,但這個城市也為任何可能發生的事件作好凖備。

當地醫院凖備充足的血液和藥品,隨時救治可能的傷患。

所有的中學也為高年級學生上相關課程,教他們認識各種不同的武器,用空氣槍進行訓練,教他們如何應付恐慌發作,學生們還接受急救培訓。

圖像來源,Lviv City Council 圖像加註文字, 急救課程在利沃夫變得非常普遍

作為烏克蘭西部最大城市和文化首都,利沃夫已經成為那些決定撤離烏克蘭東部和中部地區的人最佳的選擇。

但是如果撤離人員越來越多,利沃夫附近其他城市也需要接納撤離者。

烏克蘭危機 走到轉折點

img]

烏克蘭東部危機持續數月,過去幾個月來西方國家與俄國頻進行穿梭外交,今年元月起德法俄美烏等國外交部長級以上的電話、視訊、實體會議已超過二十餘次,目前歐洲局勢謂之冷戰結束以來最緊張的時刻並不為過。

烏克蘭自二○一四年爆發危機以來緊張情勢從未停歇,法德俄烏四國簽訂的明斯克協議也未能發揮作用,這說明俄烏對明斯克協議抱著草草簽署、無心遵守的心態,兩國交互指責對方是協議破壞者,指責對方支持分離主義叛亂或進行「種族滅絕」。熟悉國際政治的同好們都可以聽得出來,全球其他地方各強權們也經常以此指責對方、且陷入各說各話困境中。

為什麼烏克蘭危機延宕近八年、衝突區域陣亡人數高達一點五萬人,各方卻始終不願在明斯克協議下停火尋求和平?原因是烏克蘭地緣戰略太過重要,俄國與西方皆無法承擔烏克蘭淪為對方的勢力範圍。

烏克蘭戰略重要性從地理上可見,如果烏克蘭加入北約,烏克蘭離莫斯科最近的邊境城市中布達,距離莫斯科約為六百公里,以美軍當前主力戰車M1系列的行進極限速度,在不考慮其他阻礙因素情況下,M1戰車可於九小時內抵達莫斯科。

相對來說,如烏克蘭重回俄國勢力範圍並加入俄國的集體安全條約組織,那麼俄國就能直接切入中東歐地區,讓鄰近波蘭、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重新感受戰爭威脅。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過往烏克蘭歷史:歐美俄積極介入二○○四年與二○一四年兩場革命,但兩次革命都以親歐領導人上台、親俄領導人下台作結。對普亭來說,二○一四年占領克里米亞與頓巴斯地區只是補償俄國的一項舉措,明斯克協議僅是短暫停火的工具,但各方無意長期遵守。

烏東地區的緊張情勢只會增加不會減少,普亭正式承認烏東地區兩共和國獨立地位,決定徹底推翻明斯克協議;他同時下令俄軍進入烏東地區,代表將以戰逼和;普亭承認烏東共和國獨立地位,可為將來公民自決與加入俄羅斯聯邦做準備。

美國總統拜登不斷提醒世人俄軍進入烏克蘭的呼籲在冬奧後實現,法德兩國穿梭外交也未發揮功效,當前歐洲安全局勢似乎已走向對抗的傳統老路,新冷戰的幽靈已經在歐洲大陸再現。

可預見接下來相互制裁將會是首要手段,美國將重新與歐洲國家合作,親俄的西方國家將回到美國陣營,普亭正進行一場豪賭,這場賭注籌碼越下越大,賭金很誘人,但代價也很高昂。

難道沒有回頭路了?

未來烏克蘭危機將朝向下的惡意螺旋模式發展,如果沒有決心採取終止相互報復的作為,那麼局勢惡化的現象很難停止,但烏克蘭危機有沒有可能回復和平呢?

從過往經驗來看,目前烏俄局勢與一八一四年維也納會議的補償原則極為相似,要取得俄國妥協,一個可能的情境是以補償作為代價,不過此代價無論如何不可能讓西方國家支付,補償只能以烏克蘭主權完整作為代價,這一點應該值得台灣各界多加深思。

烏克蘭危機升高 學者:中國大陸對俄行為有重大保留

img]

本文共1327字

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危機升高,中國在其中的角色備受關注。中國學者時殷弘指出,儘管中俄聯合聲明中宣布「兩國合作沒有禁區」,但同時中國對俄羅斯的行為仍有重大保留。

中國國際關係學者時殷弘告訴中央社記者,本月4日發布的中俄聯合聲明顯示,中國在東歐問題上向俄國進一步靠攏;然而中國對俄羅斯的行為仍有「默而可悟、潛在示意或婉轉表達」的重大保留,中國不會在烏克蘭爆發戰事的情況下,就此向俄羅斯提供直接軍事支持。

推薦

時殷弘說,俄羅斯開始入侵烏克蘭,中國不會支持,但也不會以任何方式公開非議。

他說,中國將反對西方以任何理由制裁俄羅斯,雖然不會直接挑戰這些制裁,但必定在某些領域間接幫助戰略夥伴改善其經濟金融處境。一項重要的先兆是,俄羅斯能源部長2月18日宣布俄中兩國已達成協議,由俄羅斯在「行將到來的一些年裡」向中國出售1億噸煤。

即使如此,中國的利益仍有可能受到損害 。時殷弘認為,如果俄羅斯擴大入侵,美國和西方國家必定施加空前廣泛和嚴厲的對俄金融制裁,這會對中國從事對俄貿易的大多數企業造成相關嚴重衝擊。

他說,中俄關係在戰略上愈來愈接近軍事同盟,但與軍事同盟之間尚有可能跨不過的關鍵距離。最重要的是,「至今俄羅斯從未直接或間接、實在或潛在地示意,如果在台灣問題上爆發戰爭,俄羅斯會就此給予中國直接軍事支持;正如中國從未直接或間接、實在或潛在地示意,如果在烏克蘭和東歐問題上爆發戰爭,中國會就此給予俄羅斯直接軍事支持」。

外界分析,中國在俄烏危機中立場「尷尬」,有學者對此持不同看法。

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執行院長楊成告訴中央社記者,中方理解俄羅斯的安全關切,但這絕不意味著支持烏克蘭局勢以當前方式發展,「中方在烏克蘭問題上沒有選邊站,反對北約東擴和尊重烏克蘭的主權領土完整都是中方的政策」。

他說,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以來,中方在烏克蘭問題上的立場一直很清楚,包含以下3個要素:一,各方要承認烏克蘭問題有歷史經緯,不能簡單化處理;二,中方跟俄羅斯和烏克蘭兩國的關係都具有獨立價值,「不存在二擇其一的兩難選擇,也不需要在兩國之間找平衡」,中方會一如既往地分別推進與俄羅斯及烏克蘭的多領域務實合作;三,希望衝突當事方和相關利益攸關方透過外交手段得以緩和乃至最終和平解決。

2014年,俄羅斯占領烏克蘭領土的克里米亞後,中國並沒有承認克里米亞屬於俄羅斯。現在俄國承認烏東2個分離地區的獨立地位,並簽署允許俄軍入駐的協議,俄羅斯是否會期待中國採取外交行動以示支持?楊成說:「中方立場及其內在邏輯是一致的,其中的微妙之處俄羅斯很清楚」。

中國在烏克蘭問題上的態度,是否會進一步影響其國際關係,學者也從不同角度分析。

時殷弘認為,由於俄羅斯總統蒲亭(VladimirPutin)強烈偏好冒險、賭博和機會主義博弈的特性,加上俄羅斯與前蘇聯相比明顯「今不如昔」導致的高度敏感心理,烏克蘭危機至今為止,中國對俄規勸和約束的能力甚至意願相當有限,而這可能不利於中國在世界上的威望。

楊成指出,無論中歐關係還是中美關係,都有遠超過烏克蘭的豐富議程,加上中方現有的做法延續了過往的基本政策架構,因此該地區局勢的緊張並不會給中方和美歐的互動帶來實質性負面影響。

烏克蘭危機升高 學者:北京對俄行為有重大保留

img]

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危機升高,中國在其中的角色備受關注。中國學者時殷弘指出,儘管中俄聯合聲明中宣布「兩國合作沒有禁區」,但同時中國對俄羅斯的行為仍有重大保留。

中國國際關係學者時殷弘告訴中央社記者,本月4日發布的中俄聯合聲明顯示,中國在東歐問題上向俄國進一步靠攏;然而中國對俄羅斯的行為仍有「默而可悟、潛在示意或婉轉表達」的重大保留,中國不會在烏克蘭爆發戰事的情況下,就此向俄羅斯提供直接軍事支持。

時殷弘說,俄羅斯開始入侵烏克蘭,中國不會支持,但也不會以任何方式公開非議。

他說,中國將反對西方以任何理由制裁俄羅斯,雖然不會直接挑戰這些制裁,但必定在某些領域間接幫助戰略夥伴改善其經濟金融處境。一項重要的先兆是,俄羅斯能源部長2月18日宣布俄中兩國已達成協議,由俄羅斯在「行將到來的一些年裡」向中國出售1億噸煤。

即使如此,中國的利益仍有可能受到損害 。時殷弘認為,如果俄羅斯擴大入侵,美國和西方國家必定施加空前廣泛和嚴厲的對俄金融制裁,這會對中國從事對俄貿易的大多數企業造成相關嚴重衝擊。

他說,中俄關係在戰略上愈來愈接近軍事同盟,但與軍事同盟之間尚有可能跨不過的關鍵距離。最重要的是,「至今俄羅斯從未直接或間接、實在或潛在地示意,如果在台灣問題上爆發戰爭,俄羅斯會就此給予中國直接軍事支持;正如中國從未直接或間接、實在或潛在地示意,如果在烏克蘭和東歐問題上爆發戰爭,中國會就此給予俄羅斯直接軍事支持」。

外界分析,中國在俄烏危機中立場「尷尬」,有學者對此持不同看法。

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執行院長楊成告訴中央社記者,中方理解俄羅斯的安全關切,但這絕不意味著支持烏克蘭局勢以當前方式發展,「中方在烏克蘭問題上沒有選邊站,反對北約東擴和尊重烏克蘭的主權領土完整都是中方的政策」。

他說,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以來,中方在烏克蘭問題上的立場一直很清楚,包含以下3個要素:一,各方要承認烏克蘭問題有歷史經緯,不能簡單化處理;二,中方跟俄羅斯和烏克蘭兩國的關係都具有獨立價值,「不存在二擇其一的兩難選擇,也不需要在兩國之間找平衡」,中方會一如既往地分別推進與俄羅斯及烏克蘭的多領域務實合作;三,希望衝突當事方和相關利益攸關方透過外交手段得以緩和乃至最終和平解決。

2014年,俄羅斯占領烏克蘭領土的克里米亞後,中國並沒有承認克里米亞屬於俄羅斯。現在俄國承認烏東2個分離地區的獨立地位,並簽署允許俄軍入駐的協議,俄羅斯是否會期待中國採取外交行動以示支持?楊成說:「中方立場及其內在邏輯是一致的,其中的微妙之處俄羅斯很清楚」。

中國在烏克蘭問題上的態度,是否會進一步影響其國際關係,學者也從不同角度分析。

時殷弘認為,由於俄羅斯總統蒲亭(Vladimir Putin)強烈偏好冒險、賭博和機會主義博弈的特性,加上俄羅斯與前蘇聯相比明顯「今不如昔」導致的高度敏感心理,烏克蘭危機至今為止,中國對俄規勸和約束的能力甚至意願相當有限,而這可能不利於中國在世界上的威望。

楊成指出,無論中歐關係還是中美關係,都有遠超過烏克蘭的豐富議程,加上中方現有的做法延續了過往的基本政策架構,因此該地區局勢的緊張並不會給中方和美歐的互動帶來實質性負面影響。


回到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