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ember 10, 2020

基隆廟口70年老店歇業 鼎邊銼第三代老闆健康亮紅燈 | 蘋果新聞網 | 蘋果日報


基隆廟口70年老店歇業 鼎邊銼第三代老闆健康亮紅燈 | 蘋果新聞網 | 蘋果日報

位在基隆廟口奠濟宮旁的小吃邢記鼎邊銼,是許多基隆在地人回憶,至今約有70多年歷史,不過,今天(9日)第三代老闆與員工默默地將鼎邊銼的招牌卸下,讓不少民眾訝異。老闆邢金勝表示,因為自身的健康不佳,所以決定暫時歇業。

今日熱門:【獨家】館長槍擊案後持續掃蕩寶和會 幕後老大邵柏傑遭逮

據了解,鼎邊銼是福州傳統小吃,店家在烹飪時,會先將在來米磨成米漿,接著再將米漿淋到鼎邊一圈,米漿在凝固後,剪成一片一片,最後配上肉羹、香菇、筍絲、金針等,起鍋前佐上蒜酥、芹菜、韭菜花等。

今日熱門:【館長槍擊案2】寶和會狠角色起底!邵柏傑允文允武 竹聯內鬨砍死人竄出頭

不過,基隆的邢記鼎邊銼經過改良,改成以香菇、蝦米為湯底,比較不油膩,因為味道清淡,一開始不受男性客群喜愛,尤其是從事勞工的民眾,反倒是深受女性民眾青睞。

邢記鼎邊銼從1937年從第一代老闆邢乾開始,一直到第三代老闆邢金勝,在基隆廟口百家爭鳴的美食街闖出名號;邢金勝說,原以為祖父的好手藝可以代代相傳,不過因為自己的健康不允許,才會決定暫時歇業。(突發中心戴之聖/基隆報導)

基隆廟口傳承三代70年邢記鼎邊趖吹熄燈號 老顧客不捨

基隆廟口有70多年歷史的老店「邢記鼎邊趖」吹熄燈號,今天傳統三代的招牌、爐子全拆了,第三代老闆說,因身體因素先休息一陣子。不少老顧客都十分不捨,認為是基隆特有的好味道,關了十分可惜。

店家說,鼎邊趖原是福州的傳統米食,是現今老闆的祖父1937年全家遷居來台,到基隆落藉,因家恆產庇蔭及一技之長謀生,看著基隆路邊攤各種小吃興起,大行其道,引發其靈感,將其家鄉福州統小吃鼎邊趖,結合基隆特有一些海鮮,有別於其他路邊不一樣的傳統小吃。

沒想到因此創出香Q水好吃特有風味,至今已有70多年的歷史,歷經三代傳承。三代堅持手工,鼎邊趖名稱由來,趖音同縮,是漢文,台語是慢的意思,慢工作出好吃的東西,製作時以在來米磨成米漿,將米漿倒在鼎的邊圍成一圈,待鍋加熱時,米漿的最底層會迅速凝固,而未凝固的米漿會慢慢流入鍋底,此一動作就稱為趖,至今仍沿用此作法。

趖就是指米漿沿鼎邊翻滾的動作,再切成一片片,加入各式配料與羹湯就是一碗美味的傳統小吃,湯頭加肉羹、蝦仁羹、金針、香菇、魷魚絲等,香味四溢,Q彈滑嫩。

邢記鼎邊趖傳承到第三代。第三代老闆說,他自己做了30多年,因身體因素不得不休一陣子。今天下午店家把爐子也拆了,招牌全都卸下,桌椅也搬空。一名工作人員表示,可能半年後就會再開,先停一陣子。

又一老店熄燈?基隆廟口70年鼎邊趖驚傳歇業 員工、顧客不捨 - 生活

老闆刑金勝自行將招牌拆除。(陳彩玲攝)

基隆廟口70年老店邢記鼎邊趖驚傳歇業半年,9日店家內部老闆和員工一行人在拆除招牌、收拾桌椅,路過民眾誤以為在裝修,詢問後才得知是老闆身體不適,決定先休息養身,讓許多老饕相當不捨。

刑家鼎邊趖已經傳承3代,流傳70年,是現今老闆祖父邢乾於1937年來台落腳基隆時開設,一開始湯頭是以大骨熬製,近40年改以香菇、蝦米作為湯底,味道變得清淡,一開始多數是女性喜愛,隨著世代轉變,味道開始被接受至今。

對於暫時歇業,老闆刑金勝說,自己也相當不捨,他指出,自從國中就開始幫忙洗碗做到現在,已經約30年,這間店是他從小唯一目標,味道能繼續流傳,是用人生大半輩子拼來的成果,但因腰部不適要開刀,以及其他健康因素,思考數個月後,決定先歇業,目前預計半年後會再重新開業,現在先將招牌等器具移到另一店面放置,他坦言,最近時常失眠,心情相當失落,但無奈於身體狀況。

員工也表示,老闆和一起工作的夥伴都相當照顧彼此,得知要歇業後相當不捨,另名在鼎邊趖工作約20年的員工說,已經和大家有深厚的情感,也工作習慣了,突然要關店感到難過;路過民眾也誤以為店面只是在裝潢,得知要歇業相當驚訝,只盼老闆能再重新開業,不讓老味道失傳。

(中時 )


回到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