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消息》領地控股(06999.HK)明起招股 入場費約6,060元
信報財經新聞 · 14 小時前
中國今年建成全面小康社會,不過在這個冷冬,全國多省突然「全面限電」,包括浙江、湖南等富庶省份,多個城市夜晚關停路燈漆黑一片,民眾暖爐停擺徹夜難眠,不少人抱怨「一夜回到解放前」。對此異象,有人解讀為反映中國抗疫成功,出口訂單應接不暇,令工業用電需求驟增;又有人歸咎於中國為了「反制」五眼聯盟之一的澳洲而停購當地煤炭,猶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實際上,這兩種說法皆沒錯,更具體而言是有三大特殊因素疊加,導致中國「結構性缺電」,某程度屬於「富貴病」(happy problem)。 首先,中國11月出口貨額達2681億美元,按年大漲21.1%(對美國出口增速達46%),遠超市場預期的12%增幅。今年首11個月,中國出口貨額2.31萬億美元,按年微升2.5%,但這包括上半年全國「封城」期間工業及出口幾乎停頓,而下半年短短幾個月已收復所有失地有餘。 工廠復產與供暖需求疊加 簡單來說,中國確實是全球唯一成功控制疫情的大型經濟體,工業產能已經接近全面恢復,加上歐美零售商「補庫存」,帶動出口商訂單異常暢旺,工廠開足馬力趕產,致用電需求急增。 另一個可參考數據是中國10月份全社會用電量,按年上漲6.6%,而第二產業(製造業)升幅更達7.7%,據估計在11月份增速可能達到雙位數字,正反映近月用電需求有幾「勁」。 其次,近日很多香港人表示「終於有冬天」,事關經過此前幾年「暖冬」之後,今年輪到拉尼娜現象(La Niña,即厄爾尼諾現象之相反顯現)發威,令太平洋中部及東部(覆蓋華東、華中及華南地區)進入冷冬。香港人大多具有「西伯利亞精神」,不開暖爐也撐得住(筆者不少北歐朋友抱怨香港冬天難捱過其祖家),但內地人慣用空調,況且華東與華中地區在冬天會落雪,偏偏採用天然氣的中央供暖系統未像華北地區普及,所以每逢冬季都會用電暖爐和電空調「狂扯電力」,在這個寒冬尤甚。 再者,工廠以往在年尾臨近收爐,其用電需求會跟家庭供暖需求錯峰,但今年因疫情緣故,訂單反常急增,兼逢冷冬來得太早,導致兩大用電高峰疊加,對中國發電、供電系統構成重大考驗。 第三,屋漏逢夜雨,中國近月停購澳洲煤炭。據該國最暢銷報章《澳洲人報》(The Australian)報道,11月頭三個星期,銷往中國的澳洲煤炭按年急跌96%,目前有逾50艘來自澳洲的運煤船滯留於秦皇島港口外,不准泊港卸貨。 實際上,中國去年本地煤炭產量達37.5億噸,而從澳洲進口的煤炭約7700萬噸,佔比僅約2%,看似無關痛癢?然而,一來中國煤炭供需向來處於緊平衡狀態,邊際(marginal)變化有可能構成超乎比例的影響(就像中國豬肉產量佔全球48%,但從美國和巴西進口的豬肉倘有任何阻滯,都會令肉價顯著波動),何況是在工業用電及家庭供暖「雙高峰」帶動需求猛增之下。 更重要的是,大家有否留意,煤炭不像其他大宗商品般有全球統一的期貨指數(例如油價、金價),皆因「同煤唔同命」,別以為「煤炭屎鬼」看似都是黑擝擝一嚿,惟其產地、質素和成份不同,用途及價值亦有很大差異。 禁澳煤或令發電機組暫停 簡單而言,澳洲出口的屬高質煤炭(當地煤炭並非一概高質,但低質的缺乏出口需求),來到中國約一半用於煉鋼(煉焦煤),惟近年用於發電(動力煤)的比率正在逐步提高。事關華東省份富庶起來之後,為着改善空氣質素,陸續推進「燃煤機組改造工程」,把部分發電廠機組改裝為燃燒澳洲「靚煤」,由於雜質較低,其排放的污染號稱跟天然氣發電相若,所以此番德政深受當地民眾歡迎。 問題是每次改裝需時幾個星期,不可能「今日燒澳洲煤,明日燒山西煤」這麼「彈出又彈入」;恍如一輛車若改用無鉛汽油引擎之後,當然不能再用柴油驅動。理論上,內蒙古、俄羅斯、印尼部分產地的煤炭可作為澳洲煤「代用品」,然而供應有限,發電效率也不及「澳洲貨」。若是在用電量淡季,政府尚可安排發電廠分批停工改建,恢復燃燒國產煤炭,但現在屬「反常旺季」,加以臨時臨急停購澳洲煤,難免令不少發電機組面臨停擺。 綜上三點,正可解釋為何華東富庶省份「限電」特別嚴重,一來沿海地區屬出口工業重鎮,二來人民富起來後,家家戶戶都安裝空調取暖,三來當地部分發電機組「冇(澳洲)煤用」。 很大程度上,這次「限電」也是一種「富豪病」,堪稱happy problem,畢竟工廠訂單飆升、家庭空調用電量大,都反映經濟向好,總勝過工廠蕭條減產,家庭住戶交不起電費。至於澳洲煤炭則關乎政治問題,就像今年國產大片《冰雪長津湖》劇情,當年中國志願軍抗美援朝,在冬季零下三十多度單衣橫渡鴨綠江,民眾現在「為國捱凍」,何嘗不是一種光榮。
聊天超愛用表情圖?心理醫生揭3個表情圖背後的心理學:還能瞭解一個人的情緒穩定度-風傳媒
在日常的文字訊息與網路社交,我們常常會習慣加入表情符號(Emoji)和貼圖來表達現在的心情及情緒。根據中國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傳播系所的研究,用戶使用表情符號的情形相當普遍,單單臉書(Facebook)的每日使用量就有 50 億,IG(Instagram)也有約一半的內容都有表情符號,以下剖析此行為背後的三個心理學,快來看看吧!
從笑臉到多種表情符號
其實早在 1960 年代,情感符號「笑臉」(Smiley)就已經面世了,但它只是一個簡單的黃色微笑圖案,因為符號只有一張笑臉,所以並不適用在日常溝通,只能做為宣傳廣告和產品包裝中使用。
而隨著電腦的發展與即時通訊的流行,其符號才從一種表情發展成不同的臉部表情,甚至還包含了各種身體部位和活動,也就逐漸演變成現在我們所熟悉的心情(情緒)(Emotion)符號、表情符號,以及貼圖(Sticker)。
三種表情符號使用心理
不管是在手機或電腦,這些表情符號都能成為你我建立友好社交關係的溝通工具,而且它使用起來非常便利,因為就在輸入文字的介面中,所以會吸引人去使用。在挑選一個最能詮釋我們當下心情的表情符號時,人的內在心理一般可分為以下三種層面。
- 表達情緒並助文字敘述
表情符號雖然不含文字,但它的功能或許更勝過文字敘述,因為大部分的表情符號能呈現多於一種情緒或表情,就拿很多人喜歡用的「哭笑不得」表情來說,它也同時可代表「喜極而泣」、「尷尬」或「不知道該怎麼辦」等情緒。
一般來說,我們習慣在開心或正面的時候使用表情符號,傷心或生氣時則比較少用,不過每個人對於表情符號的詮釋也不一定相同,且不同的組合運用也會有不同的情緒表現。值得一提的是,飲食相關的符號往往會有更深一層的情緒表達,若正確使用,其他非臉部表情符號還能彌補文字敘述的不足。
- 表現人格特質但男女各不同
單憑一個人使用的表情符號,就能大略了解他的人格特質,這包括情緒穩定度、外向性、友善性、經驗開放性等等。雖然這樣的觀察和判斷並不為準確,不過至少能做為粗淺的人格觀察,避免在初次見面之時才發現對方跟想像中的不同。
更有趣的是,男女所使用的表情符號也有心理上的差異,若按使用的種類和頻率來看,通常男生使用的表情符號會比較多元,女生的使用次數則更為頻繁,選擇的表情符號也比較正面。不過,此現象也會因所處的環境而改變,在群組對話中,女生用表情符號的比例會比男生高;但若是私人訊息,男生的比例反而會提高。
- 取代文字敘述但憂解讀不一
關於表情符號能否取代文字,成為一個新的語言,學者仍抱持一些疑慮,雖然它有語意及視覺修辭上的優勢,但它仍侷限於副語言的程度而已。多數情況下,表情符號需要搭配文字,才能構成完整的意思,個別使用的機會相較是少的。
使用者要留意,手機和電腦各別所顯示的表情符號可能不同,而即使是一模一樣的圖樣,因文化和價值觀的不同,對方也會錯誤解讀所傳達的訊息。這麼一來,亦會造成彼此的不理解,不僅降低溝通的效率,甚至破壞雙方的關係。
文/黎佳燊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Hello 醫師(原標題:貼圖達人是你?3個表情符號背後心理學)
責任編輯/柯翎肇
新假期「我最喜愛食材選舉2019」 X 7大本土插畫師│獨家Whatsapp Stickers免費下載
回到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