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ary 24, 2023

舊神像神牌勿丟路邊 星光社區福利會首辦回收


post-thumb

也許一般民眾不懂得怎麼處理舊神像神牌,所以就把它們丟在路邊,把祭神用品亂丟除了不環保也帶來許多衛生問題如引發蚊蟲,因此,星光社區安全及福利協會於日前首次舉辦神像回收活動,並收集到大約150件舊神像神牌,希望有效改善舊神像神牌處理方法。

該協會主席鄭成隆說,這也是第一次在送神期間,泗岩沫盛蘭花園以及星光花園完全沒有舊神像神牌被丟在路邊的情況。

令其他宗教種族誤解

他指出,把舊神像神牌,丟在路邊,這也不尊敬神明,而且也將產生其他宗教人士及友族看見這種情況都會留下不好的印象甚至產生誤解。

為此,他說,在今年的大掃除期間,我們舉辦這場活動正是改善舊神像神牌處理方法。

鄭成隆也感謝聯合主辦這項神像及祭神用品回收活動的雪隆天童宮福利會。

此外,雪隆天童宮福利創辦人楊文烈師傅感謝民眾的配合,把舊神像及祭神用品妥善處理,希望未來能繼續舉辦這種意義非凡的活動。

微型神像工藝展 最小神尊1公分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四年級的學生吳明諺熱衷神像微雕藝術,十三日起在西門路「好日光景」舉辦「小神尊、大神明」微型神像工藝展,將展出微型神像三十件,最小只有一公分。

年輕人喜歡民俗文化,卻不喜歡陣頭,就有一些人改玩微型神像,舉辦微型遶境活動,悠遊於模型和公仔之間,也玩得不亦樂乎,吳明諺就是其中之一。

吳明諺的迷你神像,一個巴掌可以放好幾個。(記者陳俊文攝)

吳明諺的迷你神像,一個巴掌可以放好幾個。(記者陳俊文攝)

吳明諺的迷你神像,一個巴掌可以放好幾個。(記者陳俊文攝)

從小在西羅殿附近長大,認為宗教民俗活動過頭就不好,並讓人避之唯恐不及。讀美術系主攻雕刻,乾脆將民俗的熱愛移情至微型神像,且愈玩愈有趣,不可自拔。

此次和「好日光景」合辦微型神像工藝展,最小的神像只有一公分,不用放大鏡還看不清細部。最大的也只不過八點九公分,幾乎涵蓋所有神明,包括聖王公、上帝公和關公,全部都是手工泥塑,並自行彩繪,不但很耗費眼力,還要有毅力和耐心。

除十三日至十五日免費入場參觀的微型神像展之外,十四日晚上還舉辦一場「在神尊形體與信仰文化之間,從微型神像工藝聊廟宇文創發展」的講座。同日並有新年祈福虎爺彩繪課程,歡迎民眾報名參加。

巧手精工 神韻再現的阿發師林新發

林新發入行迄今,已將近45年,他長年在宗教工藝之路上持續精進,受國定古蹟元清觀、縣定古蹟彰化關帝廟等多間廟宇委託修復神像,超群技藝。(圖片來源/彰化味授權轉載,下同)

林新發自十幾歲就拜師江吉次學習泉州派漆線、木雕創作與粧佛技藝,入行迄今,已將近45年,他長年在宗教工藝之路上持續精進,受國定古蹟元清觀、縣定古蹟彰化關帝廟等多間廟宇委託修復神像,超群技藝。

飄洋過海的粧佛工藝

「人要衣裝,佛要金裝。」粧佛工藝發展至今已有兩千年歷史,從魏晉南北朝開始,藉由一批批職人匠師們的巧手匠心,把人們信仰的神佛具象立體化。隨著人口遷徙和文化交流,這門手藝從中國福建傳入臺灣,並依傳入地區不同又分為「泉州派」、「福州派」和「漳州派」。而本文所要介紹的主角-林新發藝師,他的粧佛技法即是傳承自泉州派,在其細緻的漆線工法與盤繞下,製作出的佛像立體飽滿、形象靈動活現是最鮮明特色。

2016 至2019 年連續4 年,受邀至國內具代表性的民間傳統工藝展「五湖四海宴」展出作品/林新發提供。

「粧佛」指得是裝飾神尊佛像的一門技藝,「粧」從字面上解讀就是「妝點」之意;「佛」則是涵蓋儒、釋、道三教神祇。而各粧佛「流派」傳入臺灣後,因傳承方式不同影響發展走向,目前「漳州派」已幾近瀕臨失傳。就特色來說,「泉州派」的神尊與座椅也有各別進行雕刻,並特別注重神像架勢形塑與比例。

林新發說,「粧佛」這門傳統工藝結合了木雕和漆藝兩大技法,對藝師技術含量要求相當高,才有辦法將繁複細緻的工序完成。不僅如此,若非對這項工作懷有極大熱忱和過人毅力,是無法從一而終堅持到底。而這條艱難險阻之路,林新發已堅定地走過45個寒暑。作者didder (dider)

彰化味 2023年1月23日 週一 上午8:06

林新發入行迄今,已將近45年,他長年在宗教工藝之路上持續精進,受國定古蹟元清觀、縣定古蹟彰化關帝廟等多間廟宇委託修復神像,超群技藝。(圖片來源/彰化味授權轉載,下同)

林新發自十幾歲就拜師江吉次學習泉州派漆線、木雕創作與粧佛技藝,入行迄今,已將近45年,他長年在宗教工藝之路上持續精進,受國定古蹟元清觀、縣定古蹟彰化關帝廟等多間廟宇委託修復神像,超群技藝。

飄洋過海的粧佛工藝

「人要衣裝,佛要金裝。」粧佛工藝發展至今已有兩千年歷史,從魏晉南北朝開始,藉由一批批職人匠師們的巧手匠心,把人們信仰的神佛具象立體化。隨著人口遷徙和文化交流,這門手藝從中國福建傳入臺灣,並依傳入地區不同又分為「泉州派」、「福州派」和「漳州派」。而本文所要介紹的主角-林新發藝師,他的粧佛技法即是傳承自泉州派,在其細緻的漆線工法與盤繞下,製作出的佛像立體飽滿、形象靈動活現是最鮮明特色。

2016 至2019 年連續4 年,受邀至國內具代表性的民間傳統工藝展「五湖四海宴」展出作品/林新發提供。

「粧佛」指得是裝飾神尊佛像的一門技藝,「粧」從字面上解讀就是「妝點」之意;「佛」則是涵蓋儒、釋、道三教神祇。而各粧佛「流派」傳入臺灣後,因傳承方式不同影響發展走向,目前「漳州派」已幾近瀕臨失傳。就特色來說,「泉州派」的神尊與座椅也有各別進行雕刻,並特別注重神像架勢形塑與比例。

林新發說,「粧佛」這門傳統工藝結合了木雕和漆藝兩大技法,對藝師技術含量要求相當高,才有辦法將繁複細緻的工序完成。不僅如此,若非對這項工作懷有極大熱忱和過人毅力,是無法從一而終堅持到底。而這條艱難險阻之路,林新發已堅定地走過45個寒暑。

2017 年縣定古蹟彰化關帝廟文昌殿遭到祝融侵襲,林新發細心修復泥塑神尊/林新發提供。

從神像磨砂紙開啟的職人之路

談到拜師學藝的起點,林新發十分感謝引他入門的恩師-泉州派知名藝師江吉次,「13歲從神像磨砂紙開始,當起學徒。跟在師父身旁,花了7年時間把基本功扎穩,慢慢熟悉刀具的修飾技法,學習如何凝摹塑形神像胎體,以及漆線盤繞、彩繪和貼金等步驟,力求把每個環節都做到位。」正因馬步扎得穩在小細節下足功夫,讓林新發日後不管是在雕刻神像神韻還是牽漆線的技巧,無不讓人折服、嘖嘖稱奇。

大型神尊從整塊原木取材,逐步修整成形/林新發提供。

「以前的學徒制,都是慢慢學、慢慢摸這樣過來的。」回想當學徒的日子,林新發對當年點點滴滴仍歷歷在目,像是為了工作好幾天必須住在廟裡是家常便飯。更不用說從磨砂紙進階到漆線技法,一路上遭遇到的瓶頸和撞牆期。讓他印象深刻的,還有調配漆線接觸生漆,所造成的職業傷害。生漆中因富含漆酚會引起人體皮膚過敏,也是俗稱的「漆咬」,讓人感到奇癢無比、紅腫難耐。雖不至危及生命,但卻大幅增加了工作難度。

林新發進一步解釋,粧佛這門工藝說來並不簡單,特別是嚴謹繁複的工序,考驗製作者的體力、耐力和意志力。舉例來說,吹毛求疵的講究從挑選木材就已經開始,乃至開斧、打粗胚、修胚、開臉、入神、磨砂、打底漆、漆線土製作、趖線、牽漆線、安金箔、礦物漆調製、彩繪上色、畫臉、植鬚和開光等程序。唯有踏實做好每個步驟,才能製作出精緻細膩的佛像。也是這毫不退讓半分的堅持,讓林新發的作品不只在國內亟負盛名,他表示2016年馬來西亞拿督柯國偉閣下特別跨海收藏13件雕刻作品,成為另類臺灣之光。此外,在國定古蹟元清觀、縣定古蹟彰化關帝廟、南瑤宮、臺中潭子潭水亭等名勝,都能看到他受廟宇所委託創作的佛像。

再現老六媽莊嚴金身

一尊佛像即便用了上等材料、上乘技法,在經過歲月淘洗,仍可能因蟲蛀、鼠害、濕氣、龜裂、落塵、動物排遺,或經年累月油煙燻染導致神尊面容黑灰、全身上下積滿油垢,甚至天災人禍造成程度不一的毀壞。這時,就需要借助神像修復師的專業,將白蟻蛀出的缺口填補、為掉漆的表層重新上色或重新接合斷裂處和裂痕,對症下藥讓神尊佛像重現光彩、完好如初。

林新發不僅以粧佛獲得傳統工藝保存者,且也以神像修復(木雕、泥塑)獲得彰化縣政府登錄為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乍聽之下,粧佛工藝和修復神像有幾分雷同,但事實卻不然。前者代表傳承自不同藝師的技法流派;而後者則須跨越派別,精熟各家不同的技術才能如實還原最初始的神韻氣勢和外觀模樣。林新發強調,修復神像的學問可說是博大精深,除了各路技術的純熟應用,更需要探索文化與歷史脈絡,以求真務實的態度追本溯源,讓神像回復到它本來的樣貌。

在林新發漫長的修復之路上,代表作品,包括:國定古蹟彰化威惠宮開漳聖王泥塑神像、縣定古蹟開化寺觀音菩薩及十八羅漢……等,其中彰化縣定古蹟南瑤宮「老六媽」的修復任務,絕對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筆。遭遇祝融之災的「老六媽」神尊,不僅神像幾乎損壞碳化,其面容也因此被燻得焦黑難辨,高難度的修復任務讓許多修復師直呼「不可能的任務」,紛紛婉拒打退堂鼓。輾轉接下這項修復任務的林新發,雖感到挑戰性十足,但為了重現媽祖往日慈悲內斂的面容,他即秉持初心全力以赴。先從藥劑固化著手,再到修整補土、批麻紗布,每個步驟都全神貫注、保持身心合一狀態。最後再上底漆、安金箔、彩繪上色,最終不負眾望,完成海內外千千萬萬信眾們的期待。


回到上一頁